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1999,(47)
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长达13年的关于中国“入世”(1995年以前为“复关”)问题的中美双边谈判终于落下帷幕。国内外舆论对此反应积极,普遍认为这一协议体现了“双赢”原则,不仅对促进中美两国贸易的发展有利,对世界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中美达成协议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说是最关键性的一步。世贸组织虽有134个成员,但美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同美国结束谈判实际上清扫了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这次谈判,江泽民…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11,(6):28-28
中美两国1月19日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随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获得了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徐长春 《党政论坛》2011,(12):29-29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主要围绕“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召开,全面推进了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对话形成的成果达48项之多。从会议发表的成果清单看,经济合作领域的成果颇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美方承诺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相似文献   

4.
马鑫 《理论视野》2013,(1):70-7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美国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虽然美国口口声声标榜“自由贸易”,但却无时不刻不在经济贸易领域执行“双重标准”,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冷战思维无疑是美国毒化中美经贸关系的劣根顽疾。因此,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构建起公开、自由、透明的合作机制,应该成为未来中关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瞭望》周刊与美国国际商业公司联合举办的“中美工商企业经济信息桥”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地要求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的信息日渐增多。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中美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了促进两国工商企业间的交往,为双方的合作牵线搭桥,《瞭望》周刊和美国国际商业公司开办了“中美工商企业经济信息桥”。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2006年,中国外交以“和谐世界”为指导思想,外交力度、外交布局和外交成就均提升到新高度以双方史无前例的高官阵容引人注目的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12月14日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对话主题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教授指出,美国与别国展开如此高规格的经济战略对话,中国是第一家。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15日 ,中美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个振动全球的重大事件 ,对中国来说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决策 ,而是一个影响广阔而深远的战略决策。(一)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拖了13年。去年4月 ,朱基总理与克林顿总统在华盛顿没有谈成 ,11月 ,中美两国代表团在北京却谈成了。这是为什么?中美两国政府和领导人 ,特别是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从发展中美关系的战略高度出发 ,非常重视这一谈判。中美两国发表的新闻公报指出 :“中美两国…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3,(50)
温家宝提出发展中美经贸关系五原则。12月8日,针对敏感的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温家宝访美期间指出自己是为“寻求友谊与合作而来,不是来打贸易战的”。并提出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五条原则:即互利共赢;把发展放在首位;发挥双边经贸协调机制作用;平等协商;不把贸易问题政治化。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的中国入世4年来第一份全面评估对华贸易关系的报告引起各方关注。这份题为《美中贸易关系: 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的报告,宣布要对中美贸易关系进行“彻头彻尾”的评估,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则称调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当其时,凡此种种,在中美两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把本年度的“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颁发给上海社科院原院长张仲礼,以表彰他对中国历史研究以及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这是美国“亚洲研究学会”60年来首次把它的“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颁给中国大陆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顾宁 《理论视野》2009,(8):46-49
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中美两国关系经历了动荡与变化。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从“遏制并孤立”转变为实质上的“遏制但不孤立”,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问题上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以自行发展经济和瓦解美国的盟国采冲破美国制造的经济禁运。“乒乓外交”、尼克松总统访华和半官方文化交流为两国最终于1979年1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中美经济合作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在上海举行.中美经济学家就中美贸易关系、合作经营,以及金融政策和价格改革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 一、中美贸易关系和合作前景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中国经济学家坦率地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政策提出了批评,希望美国放弃对中国对美出口的限制,放宽向中国输出技术的限制,认为这是进一步扩大中美贸易的重要保证,对两国都是互惠互利的.他们认为对于  相似文献   

13.
“我们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主张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2006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美方代表团时,郑重将这句话告诉了美国总统布什特别代表、财政部长保尔森。“中国人向美国人谈自由贸易,这是意义深远的一刻”,采访中一位政府高层智囊人物告诉《瞭望》新闻周刊。5年前中国入世的时候,当美国人以全球化倡导者身份推销自由贸易的时候,他就曾预言中国政府迟早也会向美国政府提出贸易自由化,“没有想到温总理说这番话比我们的预计还要早。”  相似文献   

14.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主要围绕"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召开,全面推进了全面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对话形成的成果达48项之多。从会  相似文献   

15.
黄放 《瞭望》2006,(30)
在两国元首的共同关心和推动下,中美两年关系处于近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美国总统布什7月20日在白宫会见了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此前的16日,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举行接待仪式,欢迎郭伯雄访美。这是自从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来最高级别的  相似文献   

16.
夏立平 《党政论坛》2008,(16):60-61
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矛盾美国长期以来宣称实行“一个中国”政策,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政府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美韩黄海军演之后,美国又企图将南海领土争端国际化。中美关系再度趋紧。尽管事关安全大局,但是两国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小。因为中美已经进入复合型相互依赖阶段。在经济领域,中美两国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为互补和合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之一,中国生产廉价产品出口美国,从中美贸易中得到巨额贸易顺差。然后,中国再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扩大美国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美元贬值与中美经济摩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贬值折射出全球化趋势下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 ,美国贸易逆差日益严重和国内就业率下降就是与此相关的两个重要表现 ,实际上美国在扮演着世界最大逆差国角色的同时又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的贸易增长和贸易顺差带来的是“双赢”或“多赢”格局。中国坚守在人民币升值与否问题上的主导权 ,关键在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中美经济摩擦中 ,改善和解决贸易摩擦的主动权仍然在美国一方。  相似文献   

19.
反映中美关系的内涵和性质起了重大变化,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进入了第三阶段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结束了他上任后的首次访华行程。访华期间,保尔森与吴仪副总理联合宣布,正式启动由美方提出、中方同意的中美战略对话机制。“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中国将赶上美国,而是中国没能继续进行维持增长和解决该国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必须的改革,”9月13日,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如是说。该讲话被认为是与前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一年前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的演讲同样重要的对华政策基调发言。佐利克就是在那次讲话中提出中国要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保尔森在这篇讲话中则更进一步称“鉴于其规模和在世界市场中的角色,中国无疑已经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领导国家,并且值得作为一个领袖来对待。”  相似文献   

20.
1999年 11月 15日 ,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下简称“入世”)的协议 ,扫除了中国“入世”的重大障碍。同月15— 1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家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入世”后 ,将在享受其权利的同时 ,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并同组织中各成员积极合作 ,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共同努力。中国“入世”对西部大开发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 ,我国的开放进入了一个以世界市场为舞台 ,以国际惯例为准则的新阶段———此前的努力是为进入这个舞台 ,与国际惯例接轨 ;现在 ,“轨”已接上 ,舞台也任由我们“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