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宁锐 《唯实》2012,(6):82-84
微博问政正成为草根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微博问政搭建起"政府—公民"互动沟通新渠道,培养了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现代公民精神,敦促政府不断与时俱进,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对提升社会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具有积极影响。微博问政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中的不足。针对存在问题,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完善微博问政良性互动中扩大公众参与,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构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重庆市政务微博集群平台"重庆微政务"在新华网上线。它首批聚集了32家部门及区县政府的政务微博,具有微博群、微直播、微访谈等多种功能,成为"网络问政"的全新渠道。与普通政务微博不同,"重庆微政务"平台将重庆所有政务微博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网络集群行为逐渐成为网民集体行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近年发生的一些网络集群事件中,处于短信时代的厦门和处于微博时代的宁波"PX"事件,成为了民众参与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典型性事件。通过比较研究这两起典型事件,考察媒介化时代中民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政府的回应,从而探讨网络集群行为与政府形象塑造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有助于为地方政府科学有效提升执政能力和增强自身形象提供分析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政务微博成为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载体。当前,政务微博发展态势差强人意,政务微博陷入"众口难调"、"本领恐慌"困境。创新践行群众路线,政务微博应有更大作为,为此应采取对策:精心运营,不断提升政务微博服务能力;集群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格局;强强联手,与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借势而为。  相似文献   

5.
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红火无疑是2011年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从原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成为第一个实名注册微博的厅级官员开始,生于草根的微博,在全国两会的推动下,政府机构和官员微博时代正加速前行。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3月20日,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报告也称,"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的新趋势。有  相似文献   

6.
郑端端 《党建》2014,(3):59-59
正如今,微博已成为网络上最强大、人气最旺的舆论场之一。面对舆论环境的改变,各级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纷纷建立官方微博,倾听群众呼声,回应民众期待。针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马上有回复"才能满足民众的期待。如果官方微博不能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最终民众的希望将变为失望,政府部门也会严重损害自身公信力。官方微博开通后,不能仅局限于发布"养生"、"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等不痛不痒的信息。要积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关注、舆情分析,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要用心"织"微博,更要与民众常互动,特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时下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已成为年轻人沟通、联络、聚集的重要媒介。在地方高校就读的国防生,绝大多数都与网络世界有着长期而深度的接触,因此也都有自己的微博账号,有些甚至还是圈子里的"达人"。每日更新微博,实时关注热点话题已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到军校接受任职培训后,国防生就不得不面对严格的手机和网络使用管理规定。这对于热衷使用微博发表言论、关注时事动态的国防生而言,自认为关闭了表达意见、发表看法的合理渠  相似文献   

8.
姚东 《实事求是》2012,(6):34-36
在网络公共空间时代,随着微博在互联网上的迅速发展,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也进行着有序推进。利用政务微博进行网络公共治理,是政府增强自身公信力,体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之举。政务微博有参与、公开、回应等公共价值,其兴起反映了网络时代新媒介的发展对公共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为建设法治、责任、透明政府提供了推动力。当前,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利用政务微博,为提升执政能力、实现良政善治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政务微博、微信的开通称得上是与时俱进,使众多人可以方便地得到更多的信息;对行政机构而言,也无形中可以更快捷地与群众互动,及时了解群众对相关事务的反馈意见,以便更客观地审视自身工作得失,推进后续工作效能的提升。与此同时,这些微博、微信也成为政府形象的一  相似文献   

10.
微博: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户网站微博兴起的时间虽短,但因其独特优势,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作用,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微博的一些局限性也可能给舆论监督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微博给舆论监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应积极应对,兴利除弊,实现网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发挥微博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远 《当代贵州》2013,(7):20-21
截至2012年11月,在新浪网和腾讯网注册的贵州公职人员个人微博已超过1200个。作为主流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中的"名博"将网络与现实对接,架起了问政与施政的桥梁。微博是共青团的工作阵地马宁宇(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微博:@马宁宇微博是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共青团的工作方式。作为团省委书记,我希望用新观念、新方法、新作风开展工作,让微博成为我和团干部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阵地,不做青年官、要当青年友。这就是我开通微博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正"市(州)、省政府部门应于2013年内开通政务微博,2014年内开通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县(市、区)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账号。"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施意见》。意见除要求开通微博、微信外,还要求我省和市政府部门适时开展手机互联  相似文献   

13.
徐莹 《理论研究》2012,(4):19-22
作为网络新文化,微博近几年迅猛发展并成为人们网络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微博的力量并不“微”,在这样的影响下,创新社会管理有了全新的视野和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规范引导微博的“微”力量,在政府、社会和网民的共同协作下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广泛应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积极运用微博知民情、汇民智、聚民力,创新了"民情微博"群众工作方法,以促进党的群众工作与网络发展相适应。"民情微博"群众工作方法,赋予了党的群众工作以新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比较新兴和推崇的网络问政方式,政务微博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南海微力、@海曙小微、@海盐12345、@成都服务等,都已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网络问政平台。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些政务微博也正努力从信息发布向务实应用转型,不断实现生活化、亲民化和实用化,朝着以民为本、服务大众的方向发展。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问政的确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大大方便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但现实中,也有少部分干部因此对网络问政产生认识误区,认为有了网络就万事大吉,跑基层、搞调研都不重要了,在办公室的电脑桌前点点鼠标,社情民意就能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上不少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应当看到,当前政府微博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政府微博只是发布一些诸如政府机构设置、联系电话,甚至是天气预报之类的信息,缺少实质内容;一些政府微博对网民的问题不理不睬;有些地方干部对网络的负面新闻,采用堵、盖、  相似文献   

17.
陈杨 《学习月刊》2012,(22):67-68
微博在我国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成为仅次于媒体新闻的第二大舆论源头。法律援助机构作为组织律师和其他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的政府机构,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微博最大限度地为民服务,已成为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以黄石市法律援助中心新浪官方微博“黄石法律援助”的运营为例,对法律援助机构政务微博规范运营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11)
基于网络而兴的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发展最迅猛、影响最深广的强势媒体。微政时代的来临,使微博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一方面有助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新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引导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给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针对微博的特点,探索微博上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新模式,占领微博舆论制高点,加强微博的监管,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以增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被称为是"中国微博元年",2011年被称为是"中国政务微博元年"。微博的发展,打开了政府公共传播的大门,使原来游离于广泛的社会沟通之外的政府部门,进入到了一个不得不直面网络问政滔滔民意的情景之中。微博的发展表现出了几个典型的特点:第一,微博传播场景有些类似于城市中心的广场,混合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的多层次传播形态。当习惯  相似文献   

20.
马倩 《世纪桥》2013,(8):47-48
微博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越来越引起有关政府官员和廉政学者的关注。然而,微博反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针对微博反腐出现的问题,应该推行微博实名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回应民意;建立健全微博反腐的制度规范,使微博反腐成为制度反腐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