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国妇女>与<时尚>杂志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官方背景的主流女性杂志与市场化的消费类女性杂志,可以揭示其对"女性人才发展"这一主题的呈现与表达状况.<中国妇女>在女性人才观领域内贯穿着浓厚的国家主导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其报道对象层次丰富多元、报道涉及的题材兼顾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时尚>虽然也有一定的正面表现与引导,比如对成功女性的报道与推崇、对性别分工模式的挑战等颇有社会性别色彩,但一是由于其在报道女性人才时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女性人才"的丰富性,二是其表述的内在逻辑也时常落入消费主义话语的怪圈,因此削弱了其在社会性别价值观引导上的积极程度.因此,在目前受众自费阅读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扩大以前者为代表的主流严肃媒体的影响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以前的教科书上一般都把近代的形而上学说成是以"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知性而上学",通过对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解读发现,<单子论>根本不是一部认识论的著作,而是一种典型的"实体论"形而上学.这种实体论又不是以"已成"实体来构成单纯外在物体世界或内在灵魂世界的机械论形而上学,而是以内在行动为原则赋予实体本身以内在的生命运动,从而在实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从"自然世界"开辟出一个"道德世界"的实践的形而上学.从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蕴含的伦理一政治维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意义,同时它也处在第一哲学与伦理学之关系转变的起点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形而上学之可能性不在其自身的实体构造上,而在伦理学中.莱布尼茨这样做了,却无能对此获得明确的意识,他的形而上学不可避免地还带有知性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因此他不得不承当旧形而上学的骂名.  相似文献   

3.
对福楼拜名作<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一爱玛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为追.求这种所谓的理想爱情,她做出了许多于当时男权社会所不允许的举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被许多人视为一个"不正经的女人".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爱玛的许多要求是合理的,她身上的一些所谓"特质"实际是女性所共有的,体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从爱玛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失败可以看出,女性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必须与男权社会做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凌叔华是现代文学史上女性意识很强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说<凤凰>借"寻找凤凰"的儿童故事框架,揭示了不同女性共同的悲剧命运,是一篇不应被埋没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铁凝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从<玫瑰门>到<笨花>是作者一次比较明显的转变,从<玫瑰门>、<大浴女>到<笨花>创作的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来看,作者的性别意识经历了从"凸显"到"隐退"的过程,这反映了作者创作转向的追求与坚守.  相似文献   

6.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随着女性意识在美国现代社会的蔓延和发展,女性成长这一写作主题也开始出现在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她的作品中女性成长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婚礼的成员>中的弗兰淇和<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米克.从女性意识的成长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两个女孩的成长既反映了女性对自身性别意识的困惑,也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延伸.  相似文献   

7.
以<半生缘>为切入点,结合张爱玲的其它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小说在审美特征上取得的四个方面的卓越成就:追求通俗与高雅的统一;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女性的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扭曲和摧残;揭示"缺陷人物"与"独立女性"的内心世界;以西绪弗斯的悲剧与弥漫性的悲剧形式表现"苍凉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灵>中描述了航海的故事,<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马林诺斯基描述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文化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他们的作品都反映出他们对于海洋的向往、对于异族文化的眷恋、对于西方文明的反思,同时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反映出了人类学文化.所不同的是,康拉德在他的小说中通过航海的故事探索了西方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发出了对人类精神的追问;马林诺斯基则是通过对异族文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他的"文化的科学"的民族志作品中明显带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作家的主要作品入手,分析得出在其创作过程中,海明威确实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作家及"迷惘的一代"男性对理想女性的梦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转型.  相似文献   

11.
潘向黎小说新作<永远的谢秋娘>揭示了其关注的女性问题在当代生存境遇中的复杂性.她是从女性情感的角度入手,进而将女性情感作为女性在大都市中产阶级化的生存镜像中的一个焦点,展示女性自身的困惑、努力和挣扎.  相似文献   

12.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福克纳通过凯蒂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在揭示南方旧家庭走向衰败的过程的同时,严厉批判了南方旧文化和旧传统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并在其价值认同上倾注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期,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和个体的觉醒,女性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由于独特的出身、个性和生活经历,其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成就尤为巨大,他的弃妇怨女诗不仅在题材内容和手法技巧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念和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杂志>之间的亲密合作是上海沦陷时期其他文学期刊无法企及的.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则是精心呵护与培育作为新星的张爱玲,这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张爱玲更大的文学空间.<杂志>的"热捧"与顺畅的传播渠道是张爱玲"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家与期刊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令人羡慕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在发表初期受到了政治批判。邓晓芒和张清华运用"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客观分析,传统的社会学与艺术风格的分析在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性别话语"中,主要包括女性和生殖崇拜、女性形象与女性命运、性别政治研究。从邓晓芒的研究到性别话语,这些研究视角和方法都延伸并强化了作品的意义,拓宽了我们理解小说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世人塑造了仪态万方的女子形象,她们较之以前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进步性,其自我意识空前萌动;然而,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这些女性依然是以男性视角为活动轴心,依然背负着封建传统礼教的精神轭套,璀璨夺目的女性光环之下依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锁链.<聊斋志异>中的婚姻爱情观,体现的仍是封建礼教下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7.
清代山东剧作家的杂剧作品中存在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剧作,这些女性生活剧全方位地描绘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甚至江湖、战场上的生活图景.女性剧集中体现了男性作家立足于闺阁的传统女性观及对女性苛刻的伦理期待.女性在剧中体现出基于男权社会需要的实用价值,兼备"物品"和"工具"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伴随了一个明显的女性化转型,这个女性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女性成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宠儿;二是积极引导女性的"时尚化",并视作"现代化"的必然条件;三是将女性的"时尚化"作为女人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加以大肆宣扬.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时尚女性",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女性现代化角色变迁的交叉运作与紧张冲突.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描写男性阳刚之气的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大多是战争、斗牛与死亡,致使很多人认为,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认为海明威仇视女性。仔细阅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不难发现海明威的某些观点迎合了当时的女性主义,他实际上是同情和支持女性的。  相似文献   

20.
<月牙儿>是老舍比较有特色的一篇小说,作品用线型的结构和抒情性的话语营造出凄美的意境;而其以女性第一人称的独特视角所体现出来的妇女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生的冷漠态度与人性的残忍,更令人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