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二八”抗战后,蒋介石本打算肢解十九路军,但由于蒋光鼐、蔡廷锴据理力争,加上全国各界强烈声援,才改调十九路军入闽“剿共”。这是一箭双雕的计策.既可以让十九路军削平福建的地方杂牌军队,又使十九路军和红军在拼斗中两败俱伤,蒋介石坐收渔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四年一月月初周思来电召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到瑞金,对东方军第二次入闽作了指示,并给其配备一个炮兵营,以加强作战能力。应十九路军方面的请求,我方派张云逸为军事联络员入闽,加强双方的军事联络。十九路军派参谋处长尹时中为军事代表,在赖祖烈、王羡华的陪同下赴瑞金,向我党中央请求军事援助。  相似文献   

3.
(一)为了粉碎敌人即将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向福建开辟新苏区,一九三三年七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第十九师、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组成东方军,东征福建。当时,我在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政治部宣传队工作。我们第三十四师的前身是闽西红十九军,一九三三年改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军部是福建军区兼的。  相似文献   

4.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入闽后,驻扎在泉属各县,原驻泉州一带的省防军第一旅陈国辉部无立足之地,便将所部移驻仙游。一时间,万余人马云集仙游,仙游顿时成了大兵营。军阀掠夺,苛捐暴政,使十室九空的仙游地区更加民不聊生。特别是“东沙惨案”事发,省防军第三旅何显祖大开杀戒,震惊全国,但在国民党福建当局的袒护下,凶手逍遥法外。所以,福建人民深知官官相护,沆瀣一气,便将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十九路军身上。而十九路军自松沪抗战之后,名声大振,颇为全国人民所敬仰,尤其是海外侨胞更是寄予莫大希望,纷给致电,“要求十九路军清除福建地方恶势力,与闽人合作,共同建设新福建”。闽南侨胞对陈国辉的暴行早已怨声载道,十九路军入闽后,“从海外控告陈国辉的文电,有如雪片飞来,数月不断”。而十  相似文献   

5.
十九路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极有影响的一支队伍,且不说它早先因淞沪抗战而远播声名,进而以发动“福建事变”而留芳青史;就是在文化事业上,也是颇有建树的。淞沪时期,它曾积极资助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社团——神州国光社开展活动。淞沪抗战后,蒋介石令十九路军入闽进剿红军。1932年6月初至7月中旬,十九路军各部,分批入闽,开始了十九路军兴衰史上,极不平凡的最后一段历程。十九路军在闽活动前后将近两年,进行复杂、痛苦的转变。这期间,在文化方面他们也继续开展活动,办刊办报,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组织,对于曾在上海抗日又入闽“剿共”的十九路军,试图通过下层统一战线、号召兵变,并配合前线红军予以改造或消灭之。十九路军入闽初期,屠杀部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清洗众多遭受怀疑的官兵;在社会上镇压由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日爱国的“肃劣(注:指劣货,即由日本及其殖民地榆出的物品)”运动,制造了“郑维新事件”。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十九路军处于极端对立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前记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以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过高地估计了革命形势和红军力量,不顾蒋介石正加紧筹划更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无视十九路军反蒋抗日情绪已日益增长,错误地作出红一方面军主力组编东方军、中央军两支部队合兵作战的决策,企图在闽赣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奏捷的基础上,再合兵一处共取南昌,实现其念念不忘的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主观臆想。一九三三年夏秋间,以红三军团为基干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在朱德、周恩来正确领导和彭德怀、滕代远直接指挥下,经过广大指战员英勇奋斗,收复了部分老苏区、开辟  相似文献   

8.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国民党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兵力,向我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时,十九路军在福州宣布反蒋,发动“闽变”。根据十九路军与我工农红军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双方代表草签的反日反蒋初步协定中有关释放政治犯的条款,我被释放出狱,恢复了行动自由。由于在狱中关押期间,消息闭塞,对革命形势发展不够了解,所以,福州中心市委孟平同志给我们作了几次形势报告。“闽变”使福建特别是福州及附近的连罗地区革命形势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其主要领导人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的率领下,联合李济深、第三党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抗日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表示愿意同红军合作,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签订抗日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爱国人士,共同行动,发动了震动全国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党政府决裂,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  相似文献   

11.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用“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由“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现代史称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成立。政府委员会由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何公敢等十一人组成,李济深为主席。这是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十九路军为骨干并联合第三党等部分力量而发起的抗日反蒋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其进步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其多方面的教训亦  相似文献   

14.
十九路军入闽主政至闽变后成立福建人民政府一年多时间,究竟创办过几种报刊,史学界和新闻界说法不一。据笔者初步考证,这一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以下几种:《国光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晚报》、《国光晚报》、《大众晨报》、《人权早报》以及期刊《革命政权》等。规分别予以简要介绍。《国光日报》,是十九路军入闽后于1933年1月28日借松沪抗战周年纪念创办的报纸。由郭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曾4次拜访中顾委委员刘志坚将军。请他谈谈“二战”时期在红三军团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的有关情况,他说:“当时,彭德怀为三军团可令员兼东方军司令员,滕代远为政委,我任红三军团青年部长、民运部长和宣传部长,参加了红三军团三次入闽作战。记得当时我还写过两篇新闻报道呢!”当我们将他在1933年7月写的《朋口战役记述》等文章的复印件送给他时,他高兴极  相似文献   

16.
闽中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初,十九路军同蒋介石的军队在这里进行一场规模大、兵力多的激烈决战,成为福建军事史上一场罕见的两军对抗战。 1933年秋,十九路军在福建揭竿反蒋,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造成巨大威胁。于是,蒋介石暂停对中央红军根据地的“围剿”,亲自挂帅,就任“讨贼军”总司令,调动陆海空三军共11个师15万兵力进攻福建,企图一举消灭十九路军,摧毁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还暗地派人在闽南和闽中一带招抚原被十九路军惩治过的省防军第一旅陈国辉和第三旅何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第三党黄琪翔、国民党李济深,以及其他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云集福州,举行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这次事变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祖籍为福建的外籍华人约有800多万人,占全国华侨、外籍华人总数的1/3左右.华侨的爱国热情和巨大影响,从辛亥革命始,便开始充分的显露出来.于是,各个时期的福建地方当局,均设立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侨务机构,处理专门事务,沟通海外华侨与国内的联系.辛亥革命后1912年8月成立了福建暨南局,并先后在福州、晋江、龙溪等地设立分局.北伐军入闽后,1927年5月,在厦门成立福建侨务委员会,并在福州和漳州两地设立办事处,分施闽南、闽北侨务.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期间,新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对华侨事务也颇为重视,成立了侨务委员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纪事》笼统以“三条件宣言”已有上层统战精神为依据,指认东方军以十九路军为对手入闽作战是决策错误,为共产国际辩护,归责毛泽东等统战诸说均难成立。“三条件宣言”仍属下层统战路线,是中共争取士兵、民众,调整宣传策略的产物。其上层统战价值是因应形势变化,依据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获得同盟者策略调适、补充的结果。闽变时期,有两种理解。一是同“国民党军阀”“外交”,在军事、经济上获得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实际利益。二是同“反动营垒中真正爱国的分子”抗日统战。前者当时尚属共识,亦有实践。后者是张闻天的主张,真正体现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贡献。东方军入闽作战决策时,深具国民党色彩的十九路军首次上门谈判,远东局及中共均很谨慎。东方军回师江西前,已推动同十九路军“外交”。复盘全过程,是先打后谈。共产国际当时亦有肯定。《中国纪事》统战诸说是基于第五次反“围剿”结果的事后偏见。  相似文献   

20.
坐落在西芹镇中评村的木芹山(亦称芹山),是南平境内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但74年前,我英勇的红军东方军五师十三团,在这里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三六六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1933年7月2日,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从江西入闽,执行收复苏区、开辟中央苏区联接闽北苏区的战斗任务。8月下旬,红三军团进驻南平县王台乡,第四、第五师沿富屯溪顺流而下,攻打南平城。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