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统一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从人及其人的现实活动和实践出发,对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从哲学上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即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张娇 《学理论》2013,(20):36-37
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构建中的一个基本标志。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视角,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马克思“社会关系”人思想提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微观认识基础,马克思“社会结构”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秩序的范式,马克思“物质性”思想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实践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6.
任建霞 《学理论》2010,(14):73-74
如何看待人的休闲的本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考察,过多强调经济效益的功利休闲显然有失偏颇。从和谐理念来看,休闲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和谐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尤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人性观来指导休闲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丽颖 《学理论》2013,(8):33-3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与其他哲学不同的实践概念使哲学的问题发生了转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其哲学,即用实践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统一起来,这在以往哲学中不曾出现。将实践概念放在使哲学问题发生转向的背景下考察,则分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是必要的。从《关于上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分析入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论线索和人的活动探讨,从而得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确实使哲学问题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晓晴 《理论探讨》2007,1(4):66-69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著名的批判理论学派,他们在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现行制度展开深入批判时,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的和谐思想。他们意识到人类已经深深陷入了异化状态中,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已经被破坏,因此,他们积极努力于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及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向的理性抉择.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因此构成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致力于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从关系学角度多视角地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内涵与必要性。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论及方法论前提在于以制度公正来消解经济关系中的不和谐,保证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以政治民主化为路径为更好地实现人权和遏制权力腐败营造条件,大力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民主;以生态文明建设来构造一个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主要有三个构成部分,即前提性构成、基础性构成和上层性构成,是物质基础、决定力量、有序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内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指明了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即坚持科学发展,诉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公民社会,致力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建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和谐实践的向度,它含有三层意蕴:一是具有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政治实践、道德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等多种实践和谐互动的总体性内容;二是集中表达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本质;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价值指向。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谐实践的视域被遮蔽了。深入挖掘、研究马克思的和谐实践观,对丰富和深化实践观理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许卫中  顾伟黎 《学理论》2013,(30):40-42
马克思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的统一过程。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诉求和归宿。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振达 《学理论》2008,(18):60-61
马尔库塞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单向度理论,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探索了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哲学和社会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晓明 《学理论》2009,(24):3-4
“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建设本质的要求。文章探析了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观点,并根据马克思和谐德育的基本要求,依据辩证法内在规律性,提出了当代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项伟大战略构想,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正确引导。当前,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一个和谐社会和社会矛盾的关系问题;从理论深度来看,有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即和谐和矛盾的关系问题。最近,本刊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走访了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同志。记者: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都有相应的哲学基础作为支撑。您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王伟光: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常嘉宝 《学理论》2011,(17):25-2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它既有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着重探讨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为我国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是实践观思想。马克思把实践视为哲学的最根本原则,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颠覆了传统哲学理论性质和方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华丽转身,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开辟了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和谐理念的起源及其哲学意义,从儒家"人和",道家"天和"角度,论述了传统哲学中蕴含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当代价值。从哲学角度提出、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