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2.
沫沫 《党政论坛》2009,(6):10-10
放假了,回到故乡。 我曾经在故乡的县城工作过,听说两位当年的老领导退下来了,趁晚上的闲暇时间去拜访。他们都曾经任过副县长,当年都是县里炙手可热的人物。没想到退休后两位的状况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在职的时候分管经济,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连养鸟钓鱼也不喜欢,退休后不是抱怨过河拆桥的小人,就是抱怨人走茶凉的炎凉。  相似文献   

3.
去年三月的一天,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单得真的家里发生了一场小“风波”。 吃晚饭的时候,单得真的长子高兴地告诉父亲:“州委组织部已经找我谈话了,叫我到州委或州政府工作。”儿子满以为这件事能得到父亲的赞许和支持。没想到一句话未说完,父亲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你们青年人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象你这样见异思迁,一辈子什么事也干不成!”看到父亲严肃起来,儿子红着脸,没敢再说话。 单得真的长子大前年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临夏州委党校当教员,一些好心的人觉得  相似文献   

4.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6,(6)
正当年我父亲是铁路工人。1947年春天,父亲为了支援东北解入战争,从省城哈尔滨调到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属于小兴安岭西麓,铁路上称之为滨北线,是个名叫福安的小火车站。我们全家人也跟随父亲搬迁到了那里。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值班员,具本职责就是负责打旗扳道岔儿。当时我们和十几户铁路职工家属住在一起,周边则全是农民。那时铁路工人的工资很低,家家都不富裕,我们家的生活同样很贫寒。我记得,母亲为了节省灯油,每到晚间,她就将针线活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做。渐渐地  相似文献   

6.
<正>采访前联系郭炳权,电话中他反复说,我没啥可写的,去年中风康复以来行动仍是不便,一年多都没怎么出门。记者来到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西朱新村郭炳权的家中,他紧握记者的手,有些颤抖,沧桑而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他说,没想到你能大老远跑到我家来采访,让我感觉自己对社会还有点用。感谢你让我重温这些书信,让我想起了当年父亲指引我成长的点点滴滴。36年里父亲来信242封2001年时,郭炳权把珍藏多  相似文献   

7.
近闻这样一则事儿:一户人家里来了远方客人,父亲让儿子去买点菜和酒,准备招待远方来客。没想到儿子走了好久也没回来,父亲急忙奔往去商店的路。路经一座客流不断的狭窄便桥,发现儿子正在桥头跟另一人争吵不休。父亲上前责问儿子:“买了菜和酒怎不马上回家,在这儿吵什么?”  相似文献   

8.
记不得1979年的元旦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了。忽而无边的沙漠尽头镶一片蓝丽的天,忽而连绵的戈壁托几朵白白的云,只有车窗剪辑的风景象幻灯一样在眼前闪过。但当在餐车里,父亲举起那杯玫瑰红葡萄酒说,咱们也过新年的时候,我心里明白,父亲结束了他38年的军旅生涯,我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十年就这样开始了。那一天,我们全家正坐在由乌鲁木齐开往上海的特快列车上。 父亲从新疆军区转业后,我们一家来到了浙东南  相似文献   

9.
据史料记载,后唐明宗年间,有一次,明宗问臣下年景如何,大臣们纷纷说了些粉饰太平的话,但时任宰相的冯道却给明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当年在晋王府的时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带公干,途中要路过井陉。我早就听说井陉是个很难走的地方,人马到了那里,多发生被绊倒摔伤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平安地走过了井陉。没想到过了井陉,到了平路,却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摔死。我这才明白要处处小心,时时提防。我的事虽小,却可以用来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为五谷丰登、海清河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相似文献   

10.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11.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 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  相似文献   

12.
高荣伟 《侨园》2012,(2):60-61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教育部任职.  相似文献   

13.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14.
湘绯 《瞭望》1991,(45)
孩提时,从父亲收藏的《京剧汇考》上,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剧照,便为他天仙般的姿容所倾倒。当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男子妆扮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稚嫩的心田由是深深印上了梅兰芳的大名。但是,直至六十年代初,我才有幸观赏了梅的表演。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已经发福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4,(11):32-32
斯大林的母亲叫叶卡捷琳娜,是格鲁吉亚一个农奴的女儿。斯大林的父亲叫比索·朱加什维利。婚后一年,叶卡捷琳娜生了第一个孩子,但是两个月的时候就夭折了,比索也因痛苦开始不停地喝酒。两年以后生下第二个孩子也没能活下来。最后生下了约瑟夫(即斯大林),母亲称他“索索”。  相似文献   

16.
晓言 《瞭望》1988,(37)
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华夏文化的结晶。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少年读者能早一点有所接触,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据了解,少年读者阅读这部书的时候,家长往往以各种理由来干涉。现在已经当了家长的,当年自己还是个少年时,几  相似文献   

17.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18.
穆青 《瞭望》1995,(37)
前些天,我在清理办公室的书橱时,从一包“文革”后清退给我的材料中,忽然翻出了几页残破的家信,那旧式的信笺,熟悉的笔迹,似乎又把我带入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引起我许多遥远的回忆.信是1938年父亲从河南老家写给我的.那时我已经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二○师宣传队工作,驻扎在山西的岚县.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济南、太原相继沦陷,日寇大举进攻河南,胁逼武汉,抗战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我因惦念家乡亲人的安危,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打听家里的情况,现在残存的这几页家书,就是当时父亲的回信.信一共是四封,其中两封还算  相似文献   

19.
<正>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  相似文献   

20.
凡事皆有度     
曾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跟着父亲到田里干活。锄草时不小心把一棵瓜秧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曾晳脾气非常暴躁,看到后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曾子劈头盖脸打去。曾子经常听孔子讲孝,看到父亲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