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香平 《党政论坛》2013,(18):34-34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语出《论语·述而》。子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认为,那种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纵然身死也无悔意的勇猛之人,我不赞成。我赞赏的人,应当是遇事谨慎冷静,考虑周详,而后以善谋良策解决问题或成就事业之人。“所谓‘临事而惧’的“瞑’字,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敬谨的意思”。何为“敬谨”?就是只有心存敬畏,方能慎重考量、周全谋虑,由此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失误或纰漏,才可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熟虑的毛泽东公开宣称: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3.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答道:“我爱好长剑。”孔子  相似文献   

4.
国学赏析     
《侨园》2016,(9)
正【选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含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论证(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12500人。(4)与:在一起的意  相似文献   

5.
学问不管饱     
鲁哀公四年,孔子受困于陈、蔡之间,一度绝粮。时有西鄙野人负粮来见,对孔子说:“您老先生的年纪不算小了(孔子时年六十一岁),学问恐怕也是很大的,却仍不免于挨饿——学问之无用,可知矣!”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客人走后,子贡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学问之道,可以齐民,可以治国,可以修身,可以立言——可您刚才怎么说它没有用呢?” 孔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他所说的‘有用’,不过是‘温饱平安’之谓也。学问又不管饱,我跟他说什么呢?” 子贡说:“然则学问就不可以用来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吗?” 孔子说:“干禄的问题我过去讲过了(见《论语  相似文献   

6.
孔子义利观属于官德范畴 ,其思想来源上承周代“敬德保民”,下接当时的“幅利”观点 ,其主旨是为其推行“仁政”服务。孔子讲利时 ,公利与私利并重 ,尤重为民谋利 ,而轻官吏为己谋利。孔子讲义 ,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利私利孰重孰轻 ,而是讲应该正确处理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 ,义就是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矛盾的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原则。作为享受俸禄的执政官吏 ,应“以义为质”,“谋道”为要 ,爱民为先 ,反对增加民众负担。对孔子义利观进行概括把握 ,其实质内容可表述为“重利贵义”。孔子义利观对现代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据《史记》记载,子羽第一次 拜见孔子时,孔子见其貌不 扬,便觉得长相丑的人不会有才气,所以对子羽态度很冷漠,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此后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出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究其原因,都是“第一印象”惹的祸。第一印象,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先入为主”,直接影响着对人的认知。第一印象好,就乐意与之接近、沟通,甚至“一见如故”;第一印象不好,就会变得冷淡,看不顺眼,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偏执的,也是轻易拂之不去的。孔子之所以“冷漠”子羽…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这句话使孔子落下了一个歧视妇女的罪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据可查的资料,可以说明孔子与妇女的关系和他对妇女的态度。他认识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母亲颜征在。颜征在是颜襄的三女儿,贤惠美丽。她刚刚14岁,63岁的叔粱纥来求婚。婚后一年生了孔子,颇受叔粱纥的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的妒忌与歧视,也受世人非议,说成“野合”。孔子3岁时叔粱纥病逝,竟然不让颜征在知道墓地在什么地方。她带孔子和孟皮(二娘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经营行为除了创利这一经济尺度外 ,还有伦理的尺度。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课题。按照传统的儒家伦理 ,“重义轻利”才是合理的选择。这里的“义” ,指的是一种道德追求 ,而当时所谓的“利” ,则主要指个人利益。“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就反映了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孔子的价值倾向。不可忽视的是 ,孔子同时也主张“见利思义”。他所反对的是那种光讲利而不讲义 ,即所谓“放于利而行” ,只顾追求物质利益 ,而将伦理道德置于脑后的行为。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曾经提出过“兼相爱 ,交相利”…  相似文献   

10.
王作仁 《民主》2011,(8):53-53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1.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12.
图个啥?     
“图个啥?”是一些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比如,有人离退休后不在家享清福或凭技艺再谋个职业赚钱,而是义务参加社会活动,他不理解:“这老家伙图个啥呢?”看到报纸上刊登的拒贿、拾金不昧等先进事迹,他也品评一番:“真是傻帽儿,图个啥?”轮到自己头上,更是常有这样慷慨激昂之语:“我再干也是这么回事了,职务到顶,工资到头,还去拼命,我图个啥?”在这些人看来,  相似文献   

13.
陪父亲喝酒     
三十年前,父亲将八十初度,写了首《老境》:“居然臻老境,差幸未颓唐。把酒非谋醉,看书不厌忘。睡酣云夜短,步缓任街长。偶发园游兴,小休坐画廊。”那些年,父亲每天午餐晚餐都喝酒,由我陪着,一喝就是个把钟头。有亲戚朋友来,就拉着一块儿喝。父亲喝张裕白兰地,我喝剑南春或五粮液。客人随意挑,不喝也可以。“把酒非谋醉”,酒是喝不多的,为的摆龙门阵,闲聊。天上地下,国内海外,可聊的话题多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猎犬号远航,直到那时的“内部电影”,以及报纸上常见的“形势越来越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当然也有谈论诗文  相似文献   

14.
成见     
山世仆 《党政论坛》2011,(10):20-20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15.
阳虎的恶名     
陈仁华 《各界》2010,(7):63-66
阳虎,又名阳货,生卒之年,无从考定,仅知他与孔子是同时代(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氏,且年龄略长于孔子。有趣的是,阳虎与孔子俩人长得还极像。按《史记》上的说法,“孔子状类阳虎”。而孔子“生而首上圩项”、“长九尺有六寸”。坊间野史对孔子的体貌特征描写得更为细致,称他“牛唇虎拳,鸳肩龟背,海口辅喉,  相似文献   

16.
[原文]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烧火做饭)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烟尘)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选自《吕氏春秋》) [译文]孔子一行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投吃一粒饭,饿得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得到一点米烧火煮了起来。饭快煮熟时,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到饭甑  相似文献   

17.
崔光宝 《党政论坛》2011,(10):52-53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在读书时常常把“学”与“思”“习”“行”结萑穗抹。一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学”与“习”的结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这是黄帝的“阴经之法,夜行之道”。(《冠子·武灵王》,夜行,指暗中行事)几千年来,这个主张以谋为本、以智胜敌、和平演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而胜”战略思想,一直被我国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所推崇。春秋时齐桓公的名相管仲(公元前685年—前645年)就是一个善于使用和平演变、“不战而胜”战略的高手。他一再主张,高明的将帅看重的应该是“谋攻”,最高明的战略应该是“不战”,其次才是一战而胜。他说:“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幼官》)。管子的“不战而胜”战略,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问三不知”是说被问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全答不上来。但追根溯源,“三不知”最早可不是什么都不知的意思。《左传·衷公二十七年》里,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  相似文献   

20.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