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吴学国 《湖湘论坛》2012,(6):87-93,112
早期佛学是实践的、宗教的,其世界观是一种经验的多元实在论,拒斥形上学和绝对主义,以此与奥义书传统有别。然而初期大乘重智的般若思想,在世界观上明确包含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形上学。这使大乘的世界观与早期佛教传统之间表现出巨大断裂,却与奥义书形上学具有实质的一致性。事实上,初期大乘形上学的基本图景,即以性空如幻等解释经验存在,以非有非无、不二、无分别等描述绝对,并用二谛论把二者统一起来,都是继承、发展奥义书的形上学而来的,它的形成是奥义书思想对佛教长期渗透的结果。同时大乘佛学乃进一步破除奥义书形上学对梵作为永恒实体的执着、舍"有"入"空",从而进入无住、无得的绝对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2.
胡遂 《湖湘论坛》2002,15(1):87-89
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社会进入近代阶段,面对极为巨大的时代变动,一大批有志之士为了替国家民族寻找出路,纷纷把目光投向儒家以外的其它各种东西方学术思想。佛学由于与中国士大夫文人有着自古以来的亲缘关系,所以便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他们与佛教学者中有远见卓识的先进人物携起手来,致力于开发佛学中勇猛精进、积极救世的一面,进行了一系列佛教改革活动。大致来说,近代佛学经世济民之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1.提倡佛教入世救世论,积极投身改良改革运动我们知道,佛教虽以解脱为宗旨,但又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以灰身…  相似文献   

3.
论《西游记》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神魔小说。它的故事是佛教的 ,表现了唐僧西天取佛经求佛法 ;它的人物是佛教的 ,表现了孙悟空从顽空到真空再到无空的渐修渐悟过程 ;它的主题是佛教的 ,表现了追求人生的圆满与价值、明心见性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4.
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随着少林寺在海内外的扬名,达摩亦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关于达摩在中国的踪迹,史籍记载甚少,特别是他圆寂何处,更成为千古之谜。菩提达摩(?—536年)简称达摩,或“达磨”。据《圆觉空观菩提达摩初祖大师事略记》记载,达摩系南天竺国(今印度南部)香至王第三子,姓刹帝利,生有瑞相,学法于西天二十七祖般若罗尊者。南朝梁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对佛学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曾对佛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它借助自己深厚的学术背景,以一个中国学者的眼光对佛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提出用佛教来鼓舞民众,进行革命的观点;他对佛教各派进行评判,提出了进行佛教改革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王玉 《前沿》2014,(7):62-63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人中国,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它对于中国思想、政治、文化、艺术、科学,及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以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传人东土之始,与玄学结合,逐步形成不少派别的般若学和“涅架佛性”学说,后来又逐步发展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等。隋唐时期,佛与儒、道三派鼎立,并曾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后来虽然逐步削弱,但禅宗一派在宋及以后思想界和社会上一直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说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佛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果想弄清楚汉魏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而不懂佛学,那就不大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佛学思想是汉唐以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宫哲兵 《湖湘论坛》2001,14(1):85-86
慧远是东晋大和尚佛图澄的二传弟子、名僧道安的得意门生。佛图澄、道安死后,慧远与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慧远的般若——本无宗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在很长一个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中国佛教女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并从佛教的女性观、佛教女性主体两个方面,对该领域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孟子遵循孔子的思路发展了儒家的生命观。他的生命观包含尊重生命尊严、保护生命权利和追求生命理想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何华征 《传承》2009,(22):6-7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从妇女与民主、男女互补、妇女解放的途径与理想目标等几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初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从妇女与民主、男女互补、妇女解放的途径与理想目标等几个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初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2001年下半年,韩国佛学家崔锡焕三次来华寻访四川、云南名庵古刹,考证出中国僧俗广为尊奉的五百罗汉中排位第455的无相空尊是一位韩国人.他是韩国历史上新罗五朝圣德王的第三子,法号金华相.崔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韩国佛学杂志<禅文化>2001年第10期上,引起韩国各界广泛兴趣和自豪.  相似文献   

13.
《前进》2021,(2)
正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主要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的内容。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为小资产阶级包括城市和农村两种,它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共产党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基础。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认识观,以为中国小资产阶级除仍包括农村与城市的两种外,城市小资产阶级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民主党派是小资产阶级的团体。第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他以为知识分子在经历改造后,仍与工人、农民有着鲜明的区别,知识分子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资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很难区分,小资产阶级在经济范畴上属于资产阶级等。毛泽东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的认识观发展到最成熟时期应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15.
法律是什么?它和命令的区剐是什么?拉兹在哈特的两要素的基础上演化出他的权威观.并将他的权威观归结为三个命题。拉兹以此为基,在批驳德沃金的融贯论和哈特的包容论的基础上.树起他的渊源论大旗。不过,拉兹权威观的意义到底如何,却需要我们另一层次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佐人 《现代领导》2008,(8):15-15
“面壁”和“破壁”这两个典故,都出自南北朝时代的传说。前者说,迭摩老祖钻研佛学,曾经面壁坐禅在嵩山少林寺,迭十年之久(见《神僧传》)。后者说,名画师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生态盎然,但都未画眼睛,问他为何不画眼睛,他回答说:画了眼睛.龙就要飞了。  相似文献   

17.
青年观是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形成、发展和完善起一套科学有效、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习近平同志的五四讲话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观.本文结合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带领中国人民振兴中华、追求幸福的历史征程,特别是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生动实践,从“如何看待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如何开展青年工作”三个基本维度,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观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动力的论述 ,经历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 ,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三个阶段。这三种观点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规律 ,表现出唯物史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新鲜内容 ,它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继承、突破的过程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历史与逻辑的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杨勇 《思想战线》2013,39(1):129-132
佛学是社会理论不可或缺而又研究不够的。佛学"解脱观"是佛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从终极价值的层面看,所有的佛学内容都指向"解脱",故而对解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佛学思想发展中,四谛原则、心性哲学以及佛性思想,作为解脱观的三个理论维度,全面和深刻地探讨了解脱最核心的问题,即烦恼何以实现解脱,从而使解脱理论呈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一、佛教的产生、发展阶段和传播路线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佛教的产生与原始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