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10年之久,道路曲折,斗争艰难,根据地军民团结战斗,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可是,第四次反“围剿”却不幸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究其原因,说法不一。《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117页对此有段阐述,这段阐述认为: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  相似文献   

2.
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原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新 《理论学刊》2002,2(1):49-50
目前 ,史学界仍然有人认为 ,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 ,撤出鄂豫皖根据地是张国焘推行逃跑主义的结果。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也是不公正的 ,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是造成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客观原因1932年 6月 ,蒋介石利用种种手段搞垮了国民党内部几个势力集团 ,巩固了其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此形势下 ,他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于不顾 ,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 8月 ,蒋介石经过充分准备之后 ,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四次军事“围剿”。这次“围剿”与以…  相似文献   

3.
四、“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扑灭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福建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闽西军民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1932年12月,因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次年春,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之后,红四方面军历时4个月接连打退国民党、四川军阀军队的三路围攻,部队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这一时期,在四川万源、宣汉和重庆城口、开县一带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全面被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前,闽东革命斗争的异军突起,不仅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师、一个海军陆战旅的兵力,还直接援助了中央红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而派遣北上出击的红七军团的战略行动;在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至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段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闽东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更是紧紧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八个师等近十万兵力;在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西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闽东革命斗争的再次蓬勃兴起,又一次使国民党三个正规师、一个旅等兵力深陷闽东。事实表明,闽东的革命斗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进行的长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三○年底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除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通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导下遭受严重失败外,其余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是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取得胜利的;第四次反“围剿”开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排挤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这次战争是在周恩来、朱德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以来,国共两党两军围绕根据地的斗争就开始了。起初是国民党军对红军进行一省或数省的“进剿”、“会剿”,进而发展到国民党政府统一指挥下的全局性行动——“围剿”。我各根据地军民英勇顽强坚持开展反“围剿”斗争,其中毛泽东、朱德亲自指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姚辛 《党史文汇》2007,(3):43-47
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在两条战线上同外寇及国内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军事战线上,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以井冈山为中心的广大苏区英勇反击国民党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文化战线上,左联旗手鲁迅率领的左翼文艺战士在国民党统治区粉碎了敌人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同样战果累累,谱写了光辉篇章。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斗争与苏区反“围剿”军事斗争相互关联、相互支持,两者密不可分。本刊《专题史话》专栏将连载左联史研究专家姚辛同志的《红色劲旅之歌——左联小史》一文,着重介绍文艺战线反“围剿”斗争的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1932年11月至1933年12月间,周恩来、朱德为粉碎敌人的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曾在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陈家排设立指挥所、兵站,并设有红军医院和枪械所。 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周恩来、朱德按照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指挥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建立了将(乐)、  相似文献   

10.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朱德与周恩来密切合作,指挥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通过分析朱德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三个阶段的军事指挥,将朱德此次反"围剿"中的军事指挥艺术概括为"实事求是,灵活机动",认为这是红军能在外有强敌、内有"左"倾错误干扰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12,(17):44-46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了中共临时中央的《对今后作战计划之指示》,要求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中央苏区北部的抚河、赣江之间积极活动,破坏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作战计划;另一部分组成东方军人闽作战,打击驻福建的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12.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为打破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13.
皖赣边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按照方志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建起来的一块以浮梁为中心区域的颇有影响的新苏区。它东起举源,西至湖口,南毗乐北,北连祁门,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构成闽浙赣根据地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闽浙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直接产物,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成为该根据地西北部一道坚固的屏障。一、皖赣边苏区的创建1933年10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调谴近20万兵力重点进攻闽浙赣根据地。为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以方志敏为书记的闽浙赣省委制订了“保卫基本苏区…  相似文献   

14.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反第四次“围剿”会议旧址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城郊南屏山朝斗岩寺大雄宝殿。 1932年2月18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长汀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展开武装斗争,积极地配合中央红军,争取获得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5.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从江西富田开始向东横扫。连战连捷,于31日占领福建建宁县城,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军事“围剿”。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的新发展和中央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暂时处于守势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6.
1932年夏秋之交,蒋介石调集30余万大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四次“围剿”。由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再加上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我军未能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0月10日晚,鄂豫皖分局在黄安西北的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就这样,我们于匆忙中离开了和我们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根据地人民,踏上了漫长的西征路。当敌人发觉我军主力西越京汉路、跳出包围圈后,连忙调兵遣将,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我军当时只有20000余人,枪15000余支,敌我力量对比悬…  相似文献   

17.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18.
周少华  任大立 《湘潮》2023,(5):11-13
<正>编前语:1930年10月,国民党调集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拉开序幕。此时,根据地内部掀起了一场以反AB团、反改组派为主要内容的肃反运动,后由错误肃反引起了富田事变。富田事变如后院之火,与国民党的前门之敌相夹击,形成了危险局面。12月17日,彭德怀与朱德、黄公略联名发表宣言,对长期共事的战友毛泽东毫无保留地表示了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钢 《党史博览》2014,(3):25-27
正革命战争时期,李先念曾率部在湖北十堰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十堰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二战南化塘1932年7月,在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李先念任第十一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倪志亮指挥部队重创敌军。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进行战略转移。十一师在枣阳新集和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党军的围攻堵截,为全军打开通道,并在危急时刻保证了总部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周纯全,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参与创建鄂豫皖、川陕苏区,率部参加反“围剿”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