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以“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和平发展战略。报告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对全世界再一次的庄严宣告和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政府必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是从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国际大趋势和现实要求出发的,这是一条正确的和惟一能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的对外发展道路,也是当代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3.
王羊 《党建文汇》2002,(9):25-25
近来,有人建议,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并不是“大屠杀”本身,纪念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世界和平的重要基地,改名为“中国南京国际和平中心”意义更为深远。此消息一出,在互联网上立即遭到一片谩骂。我们中间有人喜欢“和平”二字,但是某些日本人偏偏不让你和平。血淋淋的屠杀就是屠杀,用不着拿好听的“和平”来掩饰什么,  相似文献   

4.
赵可金 《前线》2013,(6):46-48
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首先将中国置于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去认识,确定符合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恰当外交战略。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战略做出了系统深入的思考,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中国外交规划了路线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不久,“中国威胁”的论调便不绝于耳。究其理论基础,西方自由主义学派的“民主和平理论”不失为其立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民主和平论”理论上的不足,探讨中国之所以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原因,使“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昭然于世。“民主和平论”的思想发端于卢梭,形成于康德,发展并完善于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自由主义流派。“民主和平论”者最根本的信条是: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决不相互开战;西方民主政治是避免冲突与战争的法宝。原因不外三点:(1)民主国家的政府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是人民自己治理的…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10,(4):44-44
坐落在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和平少女”雕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代表中国人民赠送给长崎市民的。少女雕像纯洁无瑕、优雅端庄,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发展中日友好的意愿。少女雕像作为友好的象征,被当地市民亲切地称为“和平天使“’看作是手国派去的“神圣使节”。  相似文献   

7.
《学习导报》2010,(4):44-44
坐落在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和平少女”雕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共同创作,代表中国人民赠送给长崎市民的。少女雕像纯洁无瑕、优雅端庄,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发展中日友好的意愿。少女雕像作为友好的象征,被当地市民亲切地称为“和平天使“’看作是手国派去的“神圣使节”。  相似文献   

8.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外交理念、外交方式、外交布局、外交内容、外交策略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中国外交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关系,需要推进ECFA(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需要以两岸和平发展协议为保障,同时,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两地政府要在“九二共识”的政治框架下,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造福全体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P46)。这一理念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0,(8):4-6,8-10,14-15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观点的提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再次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陈佳 《理论建设》2008,(2):38-40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在立足与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现实需要和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维护和平、合作共赢的复兴之路。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和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不断追求与传承的优秀理念,也是我们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基因。深刻把握中华“和”文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联,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和平、实行和平、发展和平的社会主义,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具有的这种和平属性有着诸多源流,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平属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实国情,以及“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题影响和制约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形势判断还是政策取向上说,和平发展都是中国的良好愿望。但为了不使其成为一厢情愿,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这涉及对时代特征的基市认识。邓小平清楚地说过,“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后来,邓小平的这个表述逐渐被演绎成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乃至主流.而这种认识也成了作为政策取向的和平发展得以成立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困难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健 《理论学刊》2004,(10):83-85
“和平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提炼 ,也是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精辟概括。对国家利益和安全观念的新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深刻把握 ,对多极化的正确理解 ,是和平崛起论的基本依据。和平崛起的实现 ,受国内外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必须正确应对各种复杂的威胁和挑战。坚持和平崛起 ,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一 ,坚持主权的坚定性和主权实现形式的灵活性 ,并要特别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及前途命运的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正义基因及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精神都是其重要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更是有力的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力地回击了“国强必霸论”等错误论调。  相似文献   

18.
杨景明 《探索》2004,3(4):8-10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基本特征。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就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转型的稳健性、和平性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 ,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本文主要从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和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崛起道路的比较研究 ,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5):2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逐渐流行起来。“中国威胁论”一般是指中国的发展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的观点、理论和思潮。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可谓形形色色,内容不断翻新,先后出现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等,其论据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有着科学的联系。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丰富了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