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创新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要拓展诉求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要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机制;要疏通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诉求引导机制;要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利益关系演进的新趋势、利益矛盾凸显的新特点和利益诉求增多的新情况,统一战线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实现利益和谐。面对利益诉求表达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主要挑战,统一战线要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积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转型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拓展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途径,建立弱势群体利益机制是保护救济弱势群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分析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就是要疏通利益弱势群体渠道,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将弱势群体组织化,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群体代表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权利缺失,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缺陷及利益表达组织的缺位等问题,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常处于无效表达,无处表达和无力表达的境地。新时期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给弱势群体赋权,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近些年的集中式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在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利益分化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定化;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情绪化倾向地传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新媒体无形的渲染和强化作用。基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探析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路径:采用开放式决策的方式;重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拓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出台和完善相关追究事件主要责任人、参与者的公共政策;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滞阻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分化和冲突加剧,在此过程中,弱势群体由于占有资源少,竞争能力弱,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使得农民工、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弱势群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加剧。但是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代言组织不到位、表达渠道不畅通等原因,他们的利益表达受阻,本文提出通过强化政府主渠道、构造社会渠道以及完善法律渠道三条途径来积极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弱势群体的有效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利益诉求保障机制的构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人本法律观指导下完善统一立法,落实政府对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各项政策,疏通和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司法保证对农民工利益缺失的救济等举措,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曲秀岩 《工会论坛》2009,15(1):8-10
社会转型期,我国出现的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由于当前利益表达渠道狭隘,这部分群体的合法权益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实现,而这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已成为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拓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已是当务之急。笔者尝试通过加强政府主导、鼓励弱势群体参与以及法律保障等手段来构建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是社会和谐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针对目前群众诉讼表达机制存在的渠道单一、表达机制非均衡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党政机关要切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弱势群体诉讼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提出了多维立体化举措。  相似文献   

10.
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参政党具有畅通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其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了解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由于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的主要问题是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通,参政党正好可以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性。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利益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创新要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着手,要着眼于群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多元矛盾解决机制。多元矛盾化解机制效能的发挥,需要有法治保障,才能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维稳"新思考: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利益群体逐渐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内容不同。畅通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关系到30多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就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社会持续稳定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集体行动是一个逻辑性的群体性行动。人们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控制,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产生怨恨,在情绪感染和社会动员的同时形成集体行动。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是实现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从制度涉及的角度看,利益表达的缺失是一大根源。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维护和拓展弱势群体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能使政府汲取合法性资源并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涉及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客体及利益表达渠道等方面。只有从这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才有助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类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冲突频现,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化解利益矛盾、防范社会冲突的必然要求。扬州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同时,注重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的保障功能,走出了一条规范性文件体系化、政府权能规范化,纠纷调解机制综合化、制度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机制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路径,对创新中国社会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博问政作为微博快速发展而呈现的一种舆论监督形式,客观上说,是在弱势群体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自身利益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微博这种非制度化的表达模式来诉求自身利益的过程.这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单纯的政治层面解读还是社会层面解读都难以窥其全貌,而政治社会学相关理论则可以从另一角度来阐述这种问政模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变迁中群体利益表达与政党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变迁中,不仅展示了社会利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过程,而且出现了不同群体利益格局新调整。由于不同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存在比较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操作和不平衡发展的缺陷,这势必要求政党制度创新来有效地拓展不同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而政党制度创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利益表达要求,而且能够有利于拓展不同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化解群体上访中引发的诸多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不仅为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且几乎成为当前唯一畅通的渠道。但由于各方面政策的缺失,弱势群体在网络利益表达上也面临不少困境。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机制,要加快对网络利益表达的立法,保障和规范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行为的正常进行;构建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引导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弱势群体网络民意采集系统;构建快速、规范化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的治理方式,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注重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女性表达自我诉求的心理影响因素包含女性价值的认知、传统文化的束缚、社会角色的扮演、关注重点的差异等。实现女性诉求表达的主要途径是:建立针对女性表达的服务部门,关注女性诉求心理,增加表达渠道以及增强女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