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春兰 《法治研究》2009,(11):17-22
在一个和谐愉悦的消费环境中享受购物、消费的乐趣,可以说是作为消费者的最低要求,也是对消费环境的最高要求。在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小额消费领域.小额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小额消费纠纷特有的小额性、多发性、时效性等特点,决定了解决小额消费纠纷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处理机制,以调解和仲裁等非讼解决方式为主,诉讼解决为辅,多种解纷途径有效衔接,以满足消费纠纷解决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徐瑛  侯坤 《法制与社会》2012,(16):47-48
由于消费争议行政调解中的行政性,直接表现为行政调解过程中调解人作为工商管理机构对于经营者有一定的约束能力。所以在效力上,消费争议的行政处罚效力和效果都大于普通的调解。但是行政调解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这点来说行政调解与一般的消费者协会的调解并无区别。行政调解书仅仅作为一个合同意义的存在,如果当事人对消费争议的行政调解进行反悔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对争议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非讼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多个司法解释。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将非讼调解协议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不仅是对新形势下解决民事纠纷实践需求的回应,同时也从立法上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确保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会 《行政与法》2009,(11):98-102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完善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强制劳动调解制度,将劳动争议调解作为劳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二是体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着重调解原则,应当在收费、监督、财政等方面落实着重调解原则的实现;三是通过转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劳动调解组织与劳动仲裁组织的合一化建设,实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置中的"三方原则"和中立性建构;四是将确立劳动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效力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上升为立法机关的立法,以增强其约束力。  相似文献   

5.
法苑传真     
《江淮法治》2015,(2):36-37
金寨县法院:基层法庭工作有声有色近年来,金寨县法院斑竹园法庭倾力开展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解决在源头,化解在初始状态,杜绝了矛盾向深层次发展。调解是化解纠纷的较好方式,斑竹园法庭始终将调解放在各类纠纷化解形式中的重要位置。将诉讼调解与诉前调解、委托调解等非讼调解相衔接,充分发挥法庭参与的人民调解作用,探索多元化解决纠纷方式,干净化解纠纷。2014年,该法庭可调解案件63件,实际调解结案55件,调解率87.30%;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有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迅速快捷高效地解决劳动争议以及终局解决劳动争议的功能,但我国现有的制度设计存在众多缺陷,导致功能缺失,应当从调解规则、调解组织机构、调解适用范围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7.
崔玉隆 《法制与社会》2010,(10):135-13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设置了三类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对这三类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性质、职能和作用进行分析、法理关系剖析和现实运作情况考察有助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优化和改进,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略论我国劳动争议的企业调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目前解决劳动争议通常采取企业调解、仲裁委员会仲裁、人民法院判决的方法 ,而企业调解是原始的、普遍的、常见的。为把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 ,本文着重论述如何搞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五种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然而,不仅这五种纠纷解决方式各自存在许多不足,而且相互之间也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整体纠纷解决功能的发挥.因而我们应通过赋予调解、和解协议以法律效力、发掘行政处理机制的潜力、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消费仲裁制度、引人消费公益诉讼及小额诉讼程序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当中,非讼程序发挥着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有效预防和制止民事纠纷,实现法院"不审"而致"争议解决"的重要作用.从非讼事件和非讼程序的概念入手,对各国非讼程序的立法进行比较,对我国非讼程序构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程序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理论、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协凋和非讼程序的立法问题是我国非讼程序构架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处理好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握诉讼事件与非讼事件的界限,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之间的转换,诉讼程序非讼化现象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社区法官制度是人民法庭在辖区内的社区(村或居委会)设立法官工作室,指定法官驻点社区、就地化解纠纷的制度。社区法官解决的主要是民生纠纷、群体性纠纷和简单经济纠纷;社区法官主动处理非诉纠纷,法官与社区调解人协同解决诉讼纠纷。社区法官制度有利于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增强司法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社区法官制度的发展进路是:建立社区法官助理"网格化"制度,以社区法官助理为平台整合基层解纷资源,完善联动机制,建立社区法官助理系统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2.
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新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目前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途径主要包括媒体途径、政治途径、诉讼途径和信访途径;这些途径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金融机构系统内部很少为消费者维权提供适当的途径,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非常缺乏。而在国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途径是多元并存的,非诉讼的争议解决途径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消费者"的概念在金融领域内的延伸与兴起,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金融法中引入"消费者"的概念,将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作为金融监管的第一目标以及我国金融改革和制度设计的指导原则之一,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海南农垦土地权属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土地纠纷调处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土地权属纠纷较多,特别是场社纠纷中存在的部分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退场纠纷"时有发生,农场已经确权登记发证的土地被周边农民占用又引发新的纠纷导致土地确权工作难度较大,土地确权发证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应当完善土地权属纠纷调处机制,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的土地纠纷调处机构,统一具体纠纷案件的调处部门,科学划分职责权限,着力解决农垦土地纠纷,在此基础上加强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职务发明数量的增长以及职务发明纠纷的增加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通过分析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纠纷解决机制,并将其与中国当前实践进行比较,(本文认为)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应致力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在设有知识产权法院的城市设立解决职务发明纠纷的专门委员会来专门处理职务发明纠纷.另一方面,在实体和程序上协同调解、仲裁及诉讼程序,从而使这些机制能够共同实现职务发明纠纷的有效解决.在参照《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内容和《专利纠纷行政调解指南》的基础上,将中国实践中的各种职务发明纠纷解决机制相协调,这有利于激励科技创新,平衡雇主与雇员的利益,进而有助于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5.
The contentious and costly nature of the adversarial process for resolving child custody disputes has prompted scholars,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advocat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 divisive forms of dispute resolution, notably, mediation. Mediation has been championed for its potential to resolve disputes with less acrimony among disputants, reduced economic costs, increased satisfaction with outcomes, and fewer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family members. Despite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arguments have cautioned against the use of mandated mediation when intimate partner abuse (IPA) is alleged. This research documents a mediation screening process and models mediator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s instantiated, naturally, in one jurisdiction.  相似文献   

16.
何炼红 《法律科学》2014,(1):155-165
中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是伴随着政府服务功能的发展,从行政裁决范畴中独立出来的一种服务性行政事实行为。然而,以《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为样本进行剖析的结果显示,知识产权领域的行政调解目前在性质上仍然被视为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调解过程习惯性地被烙上了行政执法的色彩,其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应尽快实现从传统执法到现代服务理念的更新;通过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办法》,从制度层面切实推进行政调解服务主体的多样化、服务对象的类型化、服务程序的精细化和服务损害的可救济化。在实践层面,应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克服基层人民法院的管辖权障碍,实现行政调解和司法程序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增强,税务争议呈多发趋势。而解决各种税务争议多着眼于传统的途径即税务行政复议和税务行政诉讼,使得在税务争议解决实务中已存在的调解、和解、仲裁等替代性税务争议解决方式没有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法律依据。因此,对税务争议替代性解决机制进行研究,以有效解决各种税务争议,成为税法理论界及实务界十分关注的课题。笔者从税法适用的角度,对引入税务争议ADR的法理合法性与现实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尝试研究国外税务争议ADR的成因、背景和运作状况,以借鉴其规则或惯例,为我国引进并完善税务争议ADR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8.
传统管辖规则在网络背景下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尚鸿 《法律科学》2008,26(4):160-168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确立在地域主权概念基础上的传统管辖规则,因为网络法律关系的超国界性和虚拟性等特征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各国并未因网络技术的挑战而放弃根植于深厚历史法律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管辖规则的可适用性。由此如何结合网络法律关系自身特性及其传统主权概念所面临的挑战,以实现网络案件的场所化需求为出发点,平衡多元价值需求,重构网络案件司法管辖规则,成为摆在当代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面前的一个时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Legal and practical context. Mediation can bring real benefitsin avoiding protracted and costly IP litigation and is suitablefor most IP disputes except where a matter of principle, suchas construction of patent claims, requires resolution. Key points. Mediation may be used at any time to resolve a dispute.The courts can give robust encouragement by means of costs sanctionsand ADR orders but cannot compel the use of mediation. The Proceedsof Crime Act 2002 may apply to some mediated settlements, particularlythose involving trade mark and copyright infringement dispute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urts and the Patent Office areactively seeking ways to encourage mediation of IP disputesand the Patent Office has announced the setting up of a mediationscheme.  相似文献   

20.
The use of medi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is nowadays an accepted and common practice within th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dustry. Credited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performing the duties of a mediator in different fields of legal disputes; however, despite the positive perception of mediation, this area remains unregulated. So far, the rules applying to medi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originate from case law and contract between the parties. Such a scenario is not shared by other countries in which mediation has been regulated through an Act covering either private or judicial medi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 mediation scenario in England and Wales to assess whether there is a need to give it a statutory character in a similar manner to other jurisdi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