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正>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掌握人口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决定于今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现在距现场登记已不足百日,普查工作已进入到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5次人口普查,摸清了人口的基本情况,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基础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  相似文献   

2.
国内聚焦     
<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全国600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将走进4亿多住户,查清查实全国人口状况,此次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将于2011年4月底公布。  相似文献   

3.
正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我国人口 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人口普查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去年11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全国700多万普查员走入千家万户开展普查登记。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参加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带头申报。他按照普查登记要求,逐一回答了普查员的询问,并在申报人签名栏中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王汉春 《群众》2021,(1):63-64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时强调,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江苏是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密度大、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人均环境容量小等现实特征,人口问题是影响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省按照国务院人普办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化组织协调,统筹各方力量,聚焦难点攻坚,倾力调查十年来我省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为了准确地查清我国人口数字,查清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和社会经济构成情况,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定于一九八二年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二条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国务院和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严密、完整的户口登记管理体制,尤其是经常性的户口登记,已在多次人口普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户口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户口待定人口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人口普查中,把户口待定人口作为五种普查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普查登记,对于保障人口普查质量,研究、探索户口待定人口的现状与特点,进一步改革户籍登记制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30万普查人员的艰辛努力,高质量地完成了我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复查验收、手工汇总等前期各  相似文献   

8.
国家统计局4月28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我国男性人口占  相似文献   

9.
按照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流动人口是指人口普查中,在扣除市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市区内人户分离,指在同一个市区内居住在某个街道,而户口登记在另一个街道的人)后,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跨乡镇街道不一致,而且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流动人口为12107万,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为4242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7865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为4779万…  相似文献   

10.
11月1日零时,是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从此时起,“五普”拉开了入户调查登记帷幕。这是迄今为止人口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普查。  相似文献   

11.
国发[1989]37号国务院决定于1990年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对于查清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公文摘登     
《内蒙古政报》2009,(8):42-4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通过普查可以全面掌握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区人口在数量、分布、结构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各级政府科学制定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将人口普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按照《通知》精神做好人口普查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普查登记、手工汇总阶段的工作。国家统计局已经发表了《关于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主要数字的公报》。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广大普查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必须指出,国家统计局虽然发表了《关于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主要数字的公报》,但并不意味着人口普查工作的结束。普查登记表中尚有许多项目,如年龄、行业、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和妇女生育状况等,尚未汇总;各个项目的交叉分组和基本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的指示和《全国人口登记办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相似文献   

15.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在,距今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登记时间只有1个月,人口普查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为了全面做好我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省人口普查工作进程,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人口普查工作的领导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国务院交办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16.
2011年4月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作为新世纪摸清中国人口家底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切。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人口普查,是查清我国国情、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准确地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及构成情况,对于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一九八○年六月决定,一九八二年七月一日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一年多来,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是有成效的。国务院已批准颁发了《第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21,(14)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7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丰硕的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国人口发展进入重要转折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 77号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已经 2 0 0 0年 1月 10日国务院第 2 5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发布施行。总 理 朱基二○○○年一月二十五日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 ,制定人口政策 ,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务院决定于 2 0 0 0年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人口普查工作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  相似文献   

20.
王群 《重庆行政》2021,(6):105-106
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常住人口为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 . 70%,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 62人,相比2010年减少了0. 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流动人口方面,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 万人,占总人口34. 90%,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 88. 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 66%,流动人口增长69. 73%,人口跨区域流动持续活跃.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既面临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还面临社会保障整体质效不高的"历史欠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如何以最新人口普查情况为基础,研判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就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