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2.
为了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就必须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限制。但限制权利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或保护权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其宪法中建立了法律保留原则,作为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要求。但我国宪法权利限制的法律保留原则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还存在着问题,使得我国现行宪法对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已超出了度的边界,使公民理应享有的许多基本权利形同虚设。有鉴于此,应从宪法权利限制的内容、模式和条文等方面来完善我国法律保留原则。  相似文献   

3.
宪法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从而划定了国家权力的行使界限,保障公民的私权利,并且宪法是国家主权的真实体现。这是宪法学人对宪法触及真谛的理解。宪法内容的主体是国家和公民,因此,公民的宪法义务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张千帆教授与王世涛教授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文章从公民的宪法义务与国家的主权权威之间的关系入手来讨论在宪法中规定公民义务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公民基本权利是表明权利人在国家生活基本领域中所处的法律地位的权利。宪法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确认,从立法上反映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从而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要使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既要靠宪法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又要靠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有效遏制违法行为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国家都在宪法内明文肯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问题。但如何在一个正确理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下,使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和实现,能在法律的框架下得以完善的运作,无疑对宪政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刑事辩护权的宪法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辩护权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一项应当获得宪法救济的权利,该权利的行使及保护直接体现一国人权保障的状况和法治文明的程度。宪法规定刑事辩护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被追诉者能够运用宪法规定的这一对抗性权力,使控辩力量趋于平衡。我国刑事辩护权在现行宪法构架下尚有立法上的缺陷,影响了刑事辩护权的有效行使和保护。从宪法保障功能方面改革和完善控辩诉讼结构,是宪法人权保障原则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目前大部分国家宪法都将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规定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或类似章节中,作为基本人权予以保障.而我国宪法却将之规定在总纲部分,将私有财产权视为基本经济制度来保护,具有政策的宣示性,属于政策性保障模式.通过分析其原因、理论基础以及在现今面临的协调问题,可得出应将私有财产权回归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来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本质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权利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表达,也需要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在限制和剥夺人的基本权利的种种方式中,刑事惩罚最为严重。因此,一方面,在宪法上明确个人基本权利的同时,需要设定无罪推定等保障机制,奠定辩护权的根基,另一方面,需要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辩护权的具体行使方式,保障辩护权的行使效果。在现代宪政国家,辩护制度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力求良性互动。因此,我国辩护制度的完善,不能局限于刑事诉讼法,还必须关注宪政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享有和行使宪法上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时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 ,会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这些限制一般是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促成未成年人独立人格形成的名义而提出的 ,因而使得未成年人享有和行使的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具有了特殊性。然而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的特殊性有可能造成对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的不当制约甚至损害。因此 ,很有必要探讨对未成年人宪法上基本权利限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保留制度,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所奉行的一种基本权利限制制度。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律对法律保留制度的继受比较片面。我国宪法应当明确基本权利本质(核心)不受侵害的理念,对法律保留的范围、程序、目的等作细化规定,从而确保基本权利的存在,防止法律保留原则的滥用将基本权利虚化。  相似文献   

11.
如何取名属个人人格自由发展范畴,姓名权是一种受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对姓名权等基本权利的限制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政府机关制定的内部文件并非法律,它无权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实质性限制。赵C姓名权案说明政府行政部门对姓名权的基本权利属性认识尚不清楚,如何使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规范转变为足以控制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效性规范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世界各国宪法所普遍确认的基本人权之一,我国建国以来的四部宪法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也予以确认和保障。我国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的同时,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表现在:①宗教活动不得破坏现行的国家根本制度;②宗教活动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不得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③宗教活动不得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④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⑤宗教团体必须依法进行登记,在法定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  相似文献   

13.
结合涉宪案件看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涉宪案件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议。通过对涉宪案件的分析研究,目的是要使宪法真正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公民能够依据宪法保障基本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只有宪法的制度设置完备了,才能推动其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记者跟拍别人导致侵犯别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记者跟拍是行使表达自由或劳动权,满足大众知情权的体现,另一方面被跟拍人的基本权利更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跟拍记者的表达自由或劳动权应受到被跟拍人的基本权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必须遵守形式的法律保留原则与实质的比例原则。我国的《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并未给记者跟拍进行直接规定,但从其精神可以得知记者跟拍亦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记者跟拍必须遵循比例原则的要求,如此方可平衡相互冲突之权利要求,符合法治的本意。  相似文献   

15.
东航事件其本质是劳动者行使罢工权利的表现,罢工自由之所以作为一项宪法权利,是基于对宪法上财产自由或契约自由的一种制约。在我国当前法律体系中,罢工自由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所确立,借助宪法第33条中"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条款成为我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在公民行使罢工权利的过程中,国家负有消极的不干预义务和协调劳资关系的积极义务,而公民本身也受到行使主体、行使方式等界限制约。现有的集体协商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加剧罢工行为的发生,而罢工权利真正使劳动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则必须依赖于劳工结社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对宪法功能的认识 ,对宪法实施的评价 ,对于基本权利保障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衡量国家法治成就的重要标准 ,也是宪法学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宪法学者不仅要在更新宪法理论方面下功夫 ,而是要研究公民的宪法意识水平 ,研究宪法理论向公民的宪法意识的转化形式 ,使宪法理论走出课堂和校园 ,成为民众的精神动力、思想武器。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法治的首要问题。然而宪法规定的权利,有时却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而无从实现,宪法成了一纸空文。因此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必须加强宪法的实施监督。  相似文献   

18.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小限度的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很难想象一个公民没有人身自由还能很好地行使其他基本权利的。但是,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公权力依照法律对人身自由也要适当的限制。当然这种限制必须合乎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当公权力违反这些原则和程序时,就失去了合宪性,受害的公民得请求即时的救济。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二年通过的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几年来的国家实际生活表明,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深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宪法,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列宁曾经说过:“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全集》第9卷第448页)因此,宪法的核心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公民具有首要意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这些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部门法所  相似文献   

20.
新闻自由是民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基础,也是公民实现知情权和对政府公权力进行监督的根本保障。作为基本人权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中有关于确认新闻自由的法律依据。但是,新闻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新闻自由在何种情况下要受到限制,如何在保障和限制之间达到平衡,则是文章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