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谣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井喷"趋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研究与把握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对预防和控制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将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之中;及时、主动、全面公开信息;健全网络谣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点并深刻分析网络谣言扩散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遍,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也日渐凸显。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多元、传播主体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内容具备高度迷惑性。当前国际社会动荡,网络谣言对于大众舆论的引导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谣言管控的困境、不足主要有辟谣缺乏全面性、法律界定不完善、高新技术运用不足三个方面。在完善网络谣言治理路径上应当增大辟谣全面性,发动群众力量,完善高新技术手段,以此来应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5.
以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为辐射中心,通过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研究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程度。据此分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变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反映其变化规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以利于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做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助推器。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在对公安机关处置网络谣言危机实践的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探究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契合了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管控的现实需要;同时将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谣言的管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是经过网络媒介产生或散布的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奥尔波特谣言传播机制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和社会心理学集群行为理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涉及宣泄心理、应激心理、虚荣心理、选择心理、从众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线社交网络给人们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不良舆论及谣言的传播与扩散,对公共安全甚至社会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如何预防和治理网络谣言传播成为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四个阶段,根据其传播的特点,从三个角度提出预防和治理社会网络谣言传播的措施,力求为广大网民构筑安全诚信、天清气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在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3.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的种类随之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多,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迫切需要对网络谣言进行净化.对网络中存在的谣言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将我国法律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通过增强监管力度、建立刑罚措施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将我国有关网络谣言的法律缺失尽快弥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高我国公民对网络谣言的认识程度,了解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使公民具有足够的分析能力,从而鉴别出网络谣言,不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上一些针对历史事件、英雄楷模、公权机关的诱导性谣言,质疑当前社会各项正面宣传可靠性,模糊着青年道德标准,误导了青年价值观。我们应该厘清"谣言"与"流言"的界线,精准定义网络谣言,深入研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强对广大青年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维护合法的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准确打击诱导性网络谣言的制造与传播,以法律法规作为抵御诱导性网络谣言的最后屏障。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纵观近年来处置网络谣言危机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缺乏敏感度和预警性,缺乏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总结反思和持续关注,不仅影响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顺利解决,甚至激化了矛盾,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针对网络谣言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网络谣言控制策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谣言数量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本文从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原因分析入手,就如何把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减到最小,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网络谣言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鉴于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差异性,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50起网络谣言为案例库,对其中10起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子,并对关键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有别于传统谣言的网络谣言传播公式,并针对网络谣言传播关键因子,为政府处置网络谣言提出策略建议,为政府应对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