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胡宏的道统思想是宋代理学道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统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他不仅勾勒出了上至伏羲、神农、黄帝,下至二程的道统传承谱系,而且宣扬了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地位,并影响了张栻、朱熹、魏了翁的道统思想,对确定周敦颐在宋代理学道统传承中的官方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受宋代理学思潮影响,胡宏将孔、孟以来的仁义思想,发展为道统的核心内容,并将仁义与心性论、体用论结合,建立了以仁义为核心的理学道统论。在道统传承中,胡宏在重视“六经”的基础上,强调“四书”的价值,主张“学道者,以心传为主”,对朱熹道统心传说产生了一定影响,体现出宋代心性哲学对宋代理学道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敦华 《新视野》2006,3(3):44-46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惟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在西学东渐占主流地位的100年中,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妙顾自然”为核心思想的“国学”,迎来了“西被”充满了“竞争”与“征服”思想的西方文化的时机。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呼艳芳 《世纪桥》2011,(17):64-65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忽视个人对整体的义务和责任。整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强调个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西方个人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面临挑战。本文浅析了如何对待两种价值观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是中共历史发展规律的有机组成和重要体现,具有明确的内涵所指和鲜明的特征表现。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中共的根本属性决定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是建构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国家。从该主题的纵向延伸审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经历了参与、逐渐引领和主导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三大阶段。从该主题的横向展开审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史形成了3个方面的主要线索:国家建构层面以追求中国主权独立、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为主线;国族建构层面以培育、塑造中华民族国族认同为主线;民主建构层面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探索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为主线。明确中共历史发展的民族国家建构主题,对于扩大中共历史研究视域,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文明体,这种文化生成、文明传承在"观念世界"或文化全球视界塑造的世界奇迹性成为一种文化"诠释场",倡导"文化自信"首要切入这个"根魂"所在。地理环境在文化内质衍生与发展变迁过程中呈现重要的"内化外塑"作用,中国地理结构具有保守性特质,并赋予投射到文化独立性的自洽内质。中华文明则是一种建立在农耕自足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属于静态文化。其表征祖先崇拜的宗族礼序、乡贤文化与乡村自治文明接轨,推移外放为差序格局并建构为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社会抗风险能力强、韧性好,塑构了农业社会超稳结构模式。中华文化政教分离的"文化建构"模式规避了大规模宗教战争的发生,确保政权在"文化合法性"的道统政统中对接循环。史学是民族意识的源泉,中国是"历史的民族",汉字具有超强的历史记忆功能和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历史文化涵养民族道德品质,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迈向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7.
任何法治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既有的文化,中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法律文化上,以父权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皇帝独尊为特征的专制皇权主义和以儒家为正宗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结构的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而形成的对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意识和积极心理状态,这些对于一个民族在选择自身要走的道路时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道路的开辟、探索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良性的互动关系。文化自信为中国道路的开辟、探索和继续前进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因、精神内核和思想动力,中国道路则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展现,其丰富的实践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文化素材。为此,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动中国人民坚定中国道路的决心和毅力,还要在中国道路的不断前进中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通过传播中国故事的文化形式把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传向世界,将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由于国际格局的调整、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中国自身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涵、关系及其统一路径,就日益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课题,这迫切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在二者多种统一路径选择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路径在于构建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罗浩波 《探索》2011,(5):106-111
近代化以来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百年缺失,对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社会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及其根本原因,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经验借鉴。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和审视现代民族文化时,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更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鲁迅对20世纪中国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民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不足与缺陷的批判。本文以鲁迅的思想精神自由作为立足基础。分析当代知识分子的多重角色及理念背后的弊端。重新思考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精神塑造具有重要价值,这表现在:科学精神能够直接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民族精神的塑造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学精神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科学精神的融入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是现代科技社会普遍的一种价值追求,它的融入是民族精神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体现;科学精神的融入对民族精神的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我国当代将科学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的根据和条件: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精神融入当代民族精神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科学精神的融入提供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为其融入奠定了思想基础.我国将科学精神融入当代民族精神还需要有如下的保障措施:充分认识科学精神融入的重要意义,将其提升到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高度;积极开展科学活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之深入广大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更加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科学精神弘扬的良好氛围;注重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变迁轨迹的考察、变迁原因的剖析,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作为现代中国历史起点的新文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给辛亥革命所建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寻求合法性基础而重构意识形态的运动.“五四”先哲表达了学术独立的理想,但近代史自身的逻辑使新文化运动高度意识形态化了.“五四”标举民主、科学,发挥了伟大的启蒙作用,但另一方面,当文化的多元结构被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一元结构所取代时,就为日后中国社会走向“文革”那样的文化专制主义埋下了伏笔.“文革”是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的.痛定思痛,在民族生存已经得到保障,民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应当提倡学术独立,采文化多元主义,在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滋润下迎接中华文明的伟大友兴.  相似文献   

14.
李宏斌 《探索》2007,2(4):110-113
由唐代韩愈总结出的儒家道统观主要彰显的是道德仁义合伦、黎民百姓安康的"人本"与"民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无论从马克思主义还是从中西文化精神的意蕴看,"人本"与"民本"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民本"必须以"人本"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人本"来奢谈"民本",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本"又必须以"民本"为动力和指向,离开了"民本","人本"就会失去其根本内涵而陷入片面.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儒家道统思想进行现代阐释,有助于化解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在社会治理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5.
张本青  刘云峰 《世纪桥》2009,(13):64-66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进行中国化,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基础。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努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外来文化中国化所不同的显著特点,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的论述,从战略意义、目标任务、方向路径、工作重点等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思想文化传统,为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所以以源远流长、光辉灿烂著称于世,不仅在于它植根于哺育它的本民族的沃土,而且在于它与各国、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交流,既对世界精神文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瑰宝,又不断吸收了外来思想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继续推进以新中国的建立为标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的  相似文献   

18.
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非常直接而且真正有效的思想土壤和背景。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提供了资源,同时,主义文化的某些特性,也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带来了曲折。  相似文献   

19.
汉代构筑了大中华疆域形成的基础,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大中华民族国家版图的形成。在儒家传统民族观指导下,中央王朝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始于汉代的独尊儒术,使文化认同趋于一统;史学亦形成了"汉盛于周"的历史定位,并具有强烈的"宣汉"意识。有汉一代,大一统思想成为政治稳定器,并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政治理念。由此,汉代以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一切重大政治文化现象,均辉映着大一统思想。探察汉代对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建树,阐发汉代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一体与多元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文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阐述文化与社会和人类自身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第一,马克思主义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一个简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