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国际要闻     
《瞭望》1996,(7)
希拉克宣布停止核试验 法国总统希拉克1月29日晚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由于最后一轮核试验的完成,法国将长久地拥有自己可靠而现代化的防务”,因此,法国将从此停止核试验。同日,法国总统府发表公报宣布,法国将在近期内签署关于南太平洋无核区的《拉罗汤加条约》附加议定书。  相似文献   

2.
新闻回放 2004年1月,利比亚正式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3月10日,利比亚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并将与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材料和设施运往美国。随后,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欧洲领导人纷纷访利。卡扎菲于4月底正式访问欧盟和比利时,6月28日,美国与利在断交24年后正式恢复外交关系。10月11日,欧盟正式决定解除对利比亚长达18年的武器禁运0  相似文献   

3.
全球要闻     
《瞭望》1997,(18)
(4月21日—27日) 法国总统决定提前举行立法选举 法国总统希拉克4月21日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将应于明年3月举行的立法选举提前到今年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以组成新一届议会。 根据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希拉克在解释何以要提前选举的原因时说是为了政府得到“力量和必要的时间”去应付挑战:国内的改革和欧洲的建设。 舆论认为,希拉克决定解散国民议会,提前大选的主要原因是期望在欧洲货币联盟明春启动前得到议会  相似文献   

4.
英国首相布莱尔9月20日飞赴柏林,与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举行了两年来首次英德法三国首脑会晤,着重就伊拉克问题及欧盟内部事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法国在非洲开展全方位外交本刊驻巴黎记者沈孝泉更新与法语非洲国家关系传统模式开拓法语非洲国家以外的外交空间法国总统希拉克6月25日开始对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安哥拉4个南部非洲国家进行了一周的友好访问。希拉克自1995年5月出任总统后已多次访问非洲...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9月13日在马德里首次举行三国峰会,会后发表了联合公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西法德“三驾马车”从此在西班牙首都悄悄启动。  相似文献   

7.
国际要闻     
《瞭望》1996,(22)
曼德拉改组南非内阁 南非总统曼德拉5月13日宣布改组内阁,任命4名非国大组织成员为新部长,他们将在国民党的4名部长6月30日退出内阁后接任。 韩美日就朝鲜问题举行政策协调会议 韩国、美国、日本三国高级官员5月13日至14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会议,协调三国对朝关系的立场。会议主要议程包括朝鲜对“四方会谈”的态度、三国对朝鲜提供援助和进行经济交流的问题。“四方会谈”是韩美两国总统4月16日提出的。 法国总统首访英国 法国总统希拉克5月14日访问英国。希拉克希望英国1999年正式加入欧洲货币联盟,他还与梅杰就疯牛病、欧洲建设等问题举行了会谈,这是法国总统12  相似文献   

8.
巴黎专电 法国总统希拉克最近对摩洛哥、科特迪瓦、加篷和塞内加尔4个非洲国家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希拉克在就任总统后仅仅两个多月就出访非洲,表明了他对法非关系的重视.希拉克选择摩洛哥作为访问非洲的第一站,显示了法国对这个扼地中海战略各要地的北非国家的“特别关注”.摩洛哥是法国的近邻,历来与法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且由于政局稳定,一直被法国视为保持地中海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西欧国家“最可信赖的朋  相似文献   

9.
谢荣 《瞭望》1997,(42)
欧洲出现外交新动向●谢荣近来,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外交显得十分活跃。从8月底至10月上旬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法国总统希拉克、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相继访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0月9日至10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出席了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俄罗斯最近...  相似文献   

10.
国际要闻     
《瞭望》1996,(41)
中国等16国首批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等16个国家的领导人或外长9月2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首批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24日开放供所有国家签署。条约将从所有44个裁军谈判会议成员国交存批准书之日起的第180天生效。  相似文献   

11.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是国际社会反对美英对伊战争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反战立场和言论受到美国官方人士和媒体的大肄攻击,指责希拉克正在挑头反对美国。美国一些地方还掀起了一股抵制法国葡萄酒、奶酪等法国商品的浪潮,要求布什政府对法进行政治经济制裁。 但在法国国内,希拉克处置伊拉克危机的立场却赢得了法国朝野人士和公众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认  相似文献   

12.
严明 《瞭望》2006,(44)
10月25日中国迎来了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法国总统希拉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的朋友在当今世界政坛上,执著敢言、风度翩翩的希拉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了法兰西政治和文化的代表。很多人都认为他就是法国天生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3.
巴黎专电 在5月8日选举法国总统的第二轮投票中,社会党领袖、现任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以54.36%的得票率击败了他的对手保卫共和联盟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理雅克·希拉克,成为法国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蝉联总统职务的左派总统。  相似文献   

14.
焦点人物     
《瞭望》2005,(39)
孙家正:获法国最高荣誉奖的文化部长9月16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被授予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同时,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被授予法国国家功勋勋章。法国文化部长德瓦布尔受总兢希拉克委托向两位中国文化官员授勋时表示,感谢孙、孟长期为推动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以及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他们所作的巨大贡献。设立于1802年的法国荣誉勋位团勋章是法国总统颂发的最高荣誉奖,设立于1963年的法国国家功勋勋章是另一国家级荣誉。两者均授予为法国军用和民用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法国人和外国人。  相似文献   

15.
巴黎专电 法国总统希拉克四月上旬对黎巴嫩和埃及进行了正式访问。希拉克的这一外交行动是法国政府谋求重返中东、进而推动欧洲和地中海各国结盟的重大举措。 中东地区历来受到法国的特别关注。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曾主张,“法国要制定自己的阿拉伯战略,因为法国同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有着特殊的联系,法国在这个地区有特殊的利益。黎巴嫩在一次大战后曾是法国的委任统治地,1943年独立后,黎巴嫩同法国依然在语言文化、经贸交流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法国始终把这个国家视为法国重返中东、扩大其影响的“关键一环”。目前,黎巴嫩的和平进程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一方面以色列依然占领着黎南部地区的部分领土、另一方面叙利亚的三万多军队驻扎在黎境内。黎当局担心,以、叙之间的和平谈判中可能会拿黎的主权和领土来作交易,因此十分需要一个象法国这样的大国介入。对于法国来说,这也正是法国重新回到黎巴嫩、恢复其影响和作用的极好机会。希拉克正是这样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美国能源部2月3日宣布,美国于当天上午在内华达进行了一次新的地下核试验,爆炸当量约2万吨。这是1987年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2月5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彼得罗夫斯基在记者招待会上对此作出反应,指责美国这次核试验是“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采取的挑衅行动”,并宣布鉴于美国继续进行核爆炸,苏联也将恢复核试验,“以对付美国的威胁和保障苏联及  相似文献   

17.
法国选民在迷惘惆怅之中,决心与过去决裂,同时渴望未来2007年是法国大选年。4月22日,法国举行首轮总统选举,5月6日举行第二轮。由于现任总统希拉克3月份已经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法国将迎来新一代领导人。此外,年中法国还将举行议会选举。法国此次大选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进程中,西欧各国普遍面临社会经济危机的  相似文献   

18.
4月21日晚,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同时宣布于5月25日和6月1日进行两轮立法选举,消息一经宣布,各党派立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竞选活动。 解散国民议会是法国宪法赋予共和国总统的权力,在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历史上,戴高乐总统于1962和1968年,密特朗总统于1981和1988年都分别行使过这一权力,他们通过解散国民议会,应对政府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或社会危机,或通过新的立法选举,使政府在议会中获得多数。然而这一次则不同,希拉克是在执政的右翼党派联盟在议会拥有70%的绝对多数,在国内政局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宣布解散国民议会的。他为什么要在正常情况下采用以往只在非正常情况下才采用的手段?其利益何在?有无风险?对法国政局将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96,(4)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逝世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因患前列腺癌医治无效,于1月8日在巴黎病逝,享年79岁。11日,法国为密特朗举行葬礼,法国总统希拉克、全体内阁成员以及近百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官员参加了在巴黎主母院举行的隆重的悼念弥撒。 俄总统任免一批政府官员 叶利钦总统1月9日任命原俄罗斯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弗拉基米尔·基涅列夫为俄联邦政府副总理,任命原对外情报局局长普里马科夫院士为俄外交部长,10日又任命原对外情报局第一副局长特鲁勃尼科夫上将为俄对外情报局局长,并解除了国家财政管理委员  相似文献   

20.
淡之 《瞭望》1995,(43)
最近,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朱佩多次提出法国核武器“欧洲化”的问题.其实,法国提出建立欧洲核力量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1992年法曾向英国建议过两国进行“核合作”的问题.现在,其新鲜之处在于,这次法国主要是向无核的德国及欧盟国家提出,而不仅是限于英国.这就使欧洲的舆论鼎沸起来,人们不禁要问:法国的传统核威慑理论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是否开始产生了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