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学良与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虽然从来也不曾谋面,可是,他们彼此却神交已久.邓小平生前多次希望能在北京会见这位民族英雄,并且在张学良恢复自由去美国后,亲自安排吕正操前往美国,欢迎张学良返回祖国.张学良本人也十分希望返回祖国大陆,与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会面.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至死也没有实现彼此心中的夙愿.  相似文献   

2.
有关张学良的史料可谓连篇累牍,但是关于这位东北军将领与中共三代领导人之间接触的史料却大多语焉不详。事实上,早在30年代,张学良就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有过特殊的交往;他与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虽然始终不曾见面,可是彼此却神交已久;而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也曾与现旅居夏威夷的张学良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究竟为什么晚年不返回祖国大陆定居而最后客死在异国的檀香山?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拟从邓颖超派人赴美为张学良送去亲笔邀请函,以及张学良给邓颖超的复信谈起,从中管窥这位著名爱国将领暮年归乡之志不能如愿的内幕。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交国民党军委会“严加管束”。1946年被押赴台湾。从此,他只能将对祖国大陆刻骨铭心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历史的发展泯灭了政治恩仇,在其年过九旬之后,机会来了,老人的最大心愿——返回东北家乡看看,似乎就要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2002年冬天,笔者前往辽宁省沈阳市参加纪念张学良逝世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座谈会上各路“张学”家们谈论的最热点的话题,不外是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祖国大陆?这几乎成了一个猜不透的谜!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张学良直至病殁在美国檀香山,也没有忘记他的祖国、生他养他的东北。更没有忘记在他生前,曾于  相似文献   

6.
边吉 《党史纵横》2001,(12):48-48
周恩来,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大写的名字。缺少他们,中国近代史就会失去重心。张学良一生中结识了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是张学良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1991年4月末,张学良向美国记者谈起了周恩来,他说,我与周恩来感情极好。一句感情极好,大有惺惺相惜之情。周恩来对张学良评价更高———历史的高点、人性的高点、人生的高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1936年,身为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不愿再与共产党打内战。原因之一是张学良欣赏并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原因之二是他率…  相似文献   

7.
李龙  张旭  王坤 《世纪桥》2001,(6):17-19
10月17日上午,在沈阳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三进院院落里,松柏垂泪,挽联合悲,灵帐肃穆,哀乐低回。在这里,辽宁,沈阳各界公祭张学良将军。张学良晚年象形的大理石头像摆放正中,黑幔低垂,上方横额赫然醒目地写着“沉痛悼念伟大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将军”。省市领导和各界人士与张学良的亲属,家乡代表一道哀悼这位世纪老人,深切缅怀他的历  相似文献   

8.
《求贤》2013,(2):58-60
一位年过八旬的美国学者,在10年之前,立下志向要写一本向美国人介绍亚洲重要发展的图书。最后,他把目光锁定在了邓小平身上。他认为,亚洲的重点在中国,而对中国现代进程影响最大的,正是邓小平。他花掉了10年时间,写出来一本《邓小平时代》。这位学者,就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  相似文献   

9.
在和平解决两安事变时,蒋介石当面表示,希望能在南京与周恩来直接会商两党合作的事宜。中共中央注意到这一意向,周恩来的南京之行已在酝酿之中。可是,在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被扣后,中共中央考虑到周恩来的安全,改变了原先的计划。1937年1月5日和6日,毛泽东等连日给在西安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10.
林正亨、何非光、刘呐鸥,三个台湾人,生长于台湾日据时代,家境富裕,也都与国民党有所关联。抗战时期,他们分别到祖国大陆追寻梦想,展现在他们眼前的祖国大陆却是动荡、落后、贫弱,甚至是分裂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前进的热力。站在祖国大陆的土地上,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他们不能公然表示来自台湾,而自称为福建人,这种无奈,完全肇因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三人在大陆的经历,更进一步真切地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亦可由此窥探抗战时期的人生百态和人物命运随历史大潮的峰谷迭起。  相似文献   

11.
王爱玲 《廉政瞭望》2010,(19):54-55
2010年10月15日是张学良将军逝世9周年。在此,笔者采访了惟一与姑姑赵四小姐有联系的大陆侄子,也是大陆惟一曾赴夏威夷参加赵四葬礼的史实见证人赵允辛,听这位76岁的老人讲述自己与姑姑、姑夫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亲赴西安协助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周恩来在张学良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甚至成为张学良在以后长达半世纪秘密幽禁生活中心中一盏不灭的希望之灯。在周恩来作古以后,从没有与张学良谋面的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女士,也与幽居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有过书函交往。从中不难看出这三位已经逝世伟人之间珍贵的革命友情。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与刘华清是在1938年相识的。长期共同战斗、工作的实践,加深了他们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基于此,晚年邓小平在事关民族振兴大计的关键时刻,三次力荐刘华清,使其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他们彼此携手,继往开来,为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不久,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可是,为促成国共合作立下大功的张学良将军,却在国民党的幽禁中渡过了整个抗战时期。尽管多次请缨抗日都被驳回,但他仍热切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并不断鼓励旧部以大局为重,团结抗战,英勇杀敌,早日复土雪耻。 获悉全民族抗战爆发,张学良心情十分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此后我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了。”张学良很快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要求亲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请缨书。但蒋介石却答复他“好好读书”。 8月,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与赵四小姐随同黄仁霖来溪口看望张学良。黄仁霖在单独与张学良谈话时,转弯抹脚说明了来意:东北军调离西安之后,传说有的官兵有些想法,不太安稳,委员长担心将来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生多次大落大起,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邓小平有过在战争和革命中冲锋陷阵的辉煌经历,有过了不起的政治胜利,有过屈辱的下台,也有过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运用保存实力的手法和足智多谋的恢复能力,这位身材不高、意志顽强的政治家不仅靠忍耐挺过了难关,而且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他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中,最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就数"西安事变"了.这一事变,后被著名史学家唐德刚盛誉为"张学良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扭转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的‘杀手锏'".在"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与周恩来有幸相识并相见恨晚,彼此欣赏.  相似文献   

17.
1973年4月12日晚7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周恩来总理正主持盛大宴会,热烈欢迎刚从柬埔寨解放区返回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邓小平,这位在六年前被打倒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也引人注目地出席了这天的晚宴,其  相似文献   

18.
1973年4月12日晚7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周恩来总理正主持盛大宴会,热烈欢迎刚从柬埔寨解放区返回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邓小平,这位在6年前被打倒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也引人注目地出席了今天的晚宴,其公开身份是“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戏剧性地突然露面,使在场的众多中外来宾都惊讶不已。同国内依然平静的宣传报道形成鲜明对照,第二天,港台及世界的许多新闻媒介对邓小平重新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都大加渲染。一时间,邓小平成了海外评论中国问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倪良端 《党史文汇》2001,(10):27-29
宋庆龄举荐给张学良的"朋友" 1936年3月初,刚刚与李克农在洛川会谈后回到西安的张学良,接待了代表国民党送信去陕北苏区的老朋友董健吾.叙谈中张学良介绍会谈成果时,毫不隐讳地说:"我已向李克农提出,希望中共派一相当负责、但不是声名显赫的人常驻西安,以便与我和各有关方面进行联系."董健吾表示支持,说:"将军此举乃抗日的实际行动也!"末了,张学良恳请董健吾:"你对中共方面熟,帮助寻一位来吧!"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怀着真城的愿望,在山安事变基本得到和平解决的情况下,匆忙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但是,蒋介石一回到京城,立即违背他在西安承许的有关诺言,推行对陕甘方面的所谓“善后处理”方案。他先是扣留、软禁张学良于浙江溪口,继而洲动5个集团军(近40个师)的中央军,分别向渭南、商洛、三原、甘肃宁夏4个方向推进,对西安形成四面夹击之势,企图一举搞垮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消大西北地区的抗日力量、顿时,西安地区形势危急,内战马云密布,一触即发。1937年1月5日,西安方面获悉张学良被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归队无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