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和探寻意识,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估价,是对未来远见前瞻式的洞悉和思索。忧患意识对于个人、组织、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一、忧患意识对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纵观中国历史,忧患意识无论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浩然正气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还是指导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忧患意识与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充满生存智慧的进取精神和探寻意识,是对现实清醒、理性的判断和估价,是对未来远见前瞻式的洞悉和思索.忧患意识对于个人、组织、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士大夫阶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精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历史上一些积极有为的士大夫,往往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谱写了一曲曲忧困忧民的爱国主义颂歌。士大夫忧患意识,同我们整个巾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存在着总体上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公务员,各级党政群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  相似文献   

5.
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表现出的一种清醒的精神自觉.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历史智慧,而且是一种思想品质.它是人们对超越个人的民族、国家或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忧患意识等同于面对客观压力时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而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成果得失。投身于抗战洪流朱自清在“七七事变”前只知潜心于学问,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然而当卢沟桥事变枪声响起,朱自清迅速从国学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除了抵抗,己别无他途。有一天,他的一个弟子要投笔  相似文献   

7.
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人们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以理性的。富有远见的眼光和戒惧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是在充分估计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前瞻意识,反映了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胡主席强调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这是对部队建设特点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部队建设必须贯彻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一段饱含深情的开场白,拉开了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序幕。700多名中外记者,再次见证了一位大国总理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情,强烈感受着中国领导人忧患意识背后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9.
士大夫阶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精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历史上一些积极有为的士大夫,往往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谱写了一曲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颂歌。士大夫忧患意识,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存在着总体上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公务员,各级党政群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士大夫忧患意识中汲取营养,增强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江泽民同志曾郑重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他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10.
《当代广西》2005,(5):17-18
“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一段饱含深情的开场白,拉开了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序幕。700多名中外记者,再次见证了一位大国总理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情,强烈感受着中国领导人忧患意识背后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1.
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来保障民族团结。党和国家对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符合中国国情,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先进性。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法治化是关键。我们要牢牢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彰显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社会道义底线的模糊,重提其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担当,无论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声誉,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颜利 《人民论坛》2010,(12):126-127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彰显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社会道义底线的模糊,重提其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担当,无论是对知识分子自身的声誉,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方万青 《前沿》2012,(9):196-198
先秦儒家孔孟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人格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对今天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修己、安人的角度,对孔孟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先秦儒家孔孟忧患意识体现出的历史观、自然观、思想政治教育观、民族精神和救世思想等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6.
官秀成 《传承》2007,(8):43-44
忧患意识是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国家主权教育、环境教育等,努力培养其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促使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这样描绘吴敬琏:“他的嘴对着国家领导人的耳朵,但他的双脚牢牢地站在老百姓中间:他大半辈子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的。但满脑子是市场经济的思想。”的确,我们的时代能拥有像吴敬琏这样有智慧、有良知、有胆识、有超前意识的进取型的经济学家,是时代的幸运,是民族的骄傲。200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辞曾这样赞美吴敬琏:“他敢于铁肩担道义。他是一位无私的、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社会贤达,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特立独行的智者,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中国经济学家的优秀代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年过七旬仍然能够保持童真和率直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青年论坛》2008,(5):119-121
深厚的文化蕴涵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散文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有着深厚古典文化根底、警醒的现代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探究中国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一、忧患意识的科学内涵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一)忧患意识是一种辩证意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是公民意识中的较高层次,其内容主要是对祖国的落后状态、对民族精神中的落后意识的忧虑,其实质是一种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一种忧国之情,报国之志。培养忧患意识,首先要转变政治课只能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讲弊病的观念;转变讲资本主义只能讲弊病,不能讲优点的观念。无数事实证明:面对80年代的中学生,用陈旧的、片面的,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达不到教育目的。学生需要的是真实,唯有真实,才使人信服,才能起到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