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卫华 《前沿》2010,(6):191-19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催生的绿色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解构反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倡导人类改变对自然价值所持的陈旧观念,回归自然,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推广生态伦理、培养生态审美观、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等现代理念。生态文学从关怀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视角进行价值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然和人类双赢的、生态和心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自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一“盛世危言”以来,大量的生态文艺纷纷上场描绘“春天的寂静”,“大地的反扑”,以及人工养殖的“九孔千疮”,徐刚于1995年发表《中国:另一种危机》.一当代第一部将环  相似文献   

3.
余欠东  余喜红 《求索》2010,(6):80-81
本文论证了生态恢复路径及经济社会的生态性转型问题。文章认为,目前的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等措施只能缓解或减慢对环境破坏的规模、程度、速度及范围,而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破坏,更不能对破坏了的生态实行有效恢复和保护;只有在区别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实际情形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的自身特征恢复生态,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生态性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危机。  相似文献   

4.
叶慧 《今日浙江》2012,(8):50-51
行走浙江大地,满眼青山绿水。2007年6月,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全省人民的持续努力,浙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第7年位居  相似文献   

5.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6.
杨晨 《今日浙江》2021,(2):24-25
刀鱼阔别20多年重现兰江,“世界动物活化石”金斑喙凤蝶再现泰顺乌岩岭……2020年.浙江大地生物“朋友圈”热闹非凡。珍稀生物频频出现的背后,是浙江持续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铺陈出一幅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7.
刘文良 《思想战线》2013,39(3):66-73
我国生态文学日渐繁荣的表象背后潜伏着一些不利因素,无论是生态文学本身的内涵建设还是生态文学创作环境的营造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影响生态文学良性发展的弊病。中国生态文学要走出当前的困惑局面,一是要尊重文学规律,通过拓展生态视野、开放生态题材、深化文化批判、突出审美意识、强化文学意味等途径,加强生态文学的内涵建设;二是要加强外部引导,通过重视生态批评、加强理论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出版平台、拓展宣传渠道等方式,优化生态文学的创作环境。  相似文献   

8.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明 《思想战线》2005,31(4):90-96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首次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将生态思考融入文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在跨学科的生态与文学视野中重新思考人类的自然观,积极构建蕴含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关注生态和谐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以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己任,形成了以生态整体观为核心的思想内涵。同时,美国生态批评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流派,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理论尝试还有待于改进,需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符合时代精神与生态文明前景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新苗  汪东萍 《求索》2012,(12):153-154,187
生态文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汲取其中的精华,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周琼 《思想战线》2015,41(2):85-96
环境史视域中的边疆突破了其传统的内涵,被赋予了生态学内涵,具有了自然生态属性。各种植被因历史气候、水域面积、经纬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区域,各生态区交界地带的界线就是生态层面的边疆线。明清时期,生态边疆除受自然原因影响发生变化外,还受到工矿业及农业垦殖、农作物引进等人为影响而变化。近现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及生态变迁,物种引进及其入侵使生态疆界被不断打破,生态界域被破坏,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危机,威胁到边疆安全及国家安全。生态边疆的重建成为构筑生态安全、建立生态防护屏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我国要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能力建设和示范工程建设为主,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的管护水平,确保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级。建设长江、黄河、辽河源头区,洞庭湖、鄱阳湖、三江平原洪水调蓄区,黑河流域、阴山北麓、塔里木河下游防风固沙区,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源头水源涵养区,舟山渔场,秦岭等15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遏制其生态功能的破坏,形成基本管护能力。省级。建设40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初步遏制这些地区生态功能的继续破坏并形…  相似文献   

12.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13.
姚雅锐 《前沿》2011,(23):234-237
新时期以满都麦为代表的蒙古族作家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本民族自然、精神双重溃败的现实中,是我国当代文坛较早进入生态文学领域的一支群体,他们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他们带着关爱草原、关爱生命的目光,用自己的心灵书写着草原、大漠、生灵以及带着青草和沙土味的蒙古人的故事,对当下失衡的生态现状不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与批判,而且也在努力地探寻救赎与重建之路。可以说,满都麦是真正意义上从生态的角度提出保护草原的作家,他的小说像宣言书一样,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环境……满都麦的小说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保护生态草原的小说之一,作品所反映的是作家为保护民族文化、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他揭露了人类破坏草原、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呼吁人们为祖国的明天和后代而奋起保护我们的"绿色朋友"。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逻辑进程中考察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的演进,这一过程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是人类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也衬托出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类从采猎文明的混沌共生,到农业文明的消极平衡,经过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再到后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人类的生存范式的否定之否定的跳跃式回归,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变迁和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学的跨文明阐发与全球化生态文化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生态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并且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成为当今社会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生态文学就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的结合 ,它是跨学科、跨文明的文学研究 ,批判性、超越性、和解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力  王海波 《当代广西》2009,(7):F0002-F0002
南国春来早。 八桂大地的三月,已经是一派早春胜景:叶绿、花开、水暖……。这时的八桂大地,何处不是一张张油画?  相似文献   

17.
邢植朝  詹贤武 《新东方》2002,11(4):43-47
生态文学的诞生,使文学创作的指向从以人为反映对象转向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标志着文学又一次迎来了大转折大变革时期。环境描写在凸现作品的地域环境的同时又反映出特定时期人类的生态环境观,体现出作家对环境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从环境生态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透视人类的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特点,将为文学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同时为21世纪的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8.
《人大论坛》2014,(5):14-16
作为含义深广的概念,生态文明的亮点在黔中大地数不胜数。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环境恶化引发的全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也开始着眼于从生态批评这一新的视角对其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美国生态批评在历史上所经历的两次浪潮对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生态批评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不仅在理论建构方面为主流文学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于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崭新的生态哲学体系、促进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正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陈勋儒 《前进论坛》2010,(11):52-54
<正>生态文明的内涵和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积极维护生态健康的高级文明发展形态。生态健康是人类与生态关系的健康,积极维护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意。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理念,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生态文明摒弃了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特征,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应积极维护生态健康,不能超过生态安全阈值,要在把握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文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