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2.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哲学思考徐志敏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生产方式永远处于变动之中,推动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全部社会...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  相似文献   

4.
耿鸣 《求实》2001,(Z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 ,它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发展变化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原因。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这种最终决定作用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 ,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在社会发展中 ,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 ,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社会活动时 ,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 ;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  相似文献   

5.
游牧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游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游牧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且成为了游牧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构成中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这三种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属性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一、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3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3页)“这…  相似文献   

8.
仇启 《前线》1963,(10)
五种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上五种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这五种生产方式就是:原始公社制、奴隶占有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1851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表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勾画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骨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贯穿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就是抓物质文明建设,把发展生产力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这种看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因此,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澄清理论上的误解,弄清精神文明建设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价神生产力”,物质文明建设直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后,精神文明达设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及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等要素构成,简单地说,是由两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邓小平做了这样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思维特征上看,邓小平侧重于从功能方面来定义社会主义,并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勾勒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结构。这种思维特征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学说。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轨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无产阶级遭受剥削的主要根源,而社会无计划的生产方式则导致了社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未来的…  相似文献   

13.
王虎学 《唯实》2011,(3):35-39
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历史辩证法的真正自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个案生动地再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15.
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县一级当前应当牢牢把握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突出重中之重,即必须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努力探索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模式新机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应地进行调整和变革。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但社会主义某些具体的经济政治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生…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甚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我觉经过社会主义差设曲折发展的历程之后,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今天;我们研究、分析党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对建设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的根大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观点.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 ,对生产力作了性质上的区分 ,科学揭示了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的意蕴 ,并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进行了新阐释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邓小平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高建 《新视野》2001,2(1):7-9
邓小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原有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次上看,他关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以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的分析,把体制改革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一 应该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即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包括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否认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9.
赵建平 《党建与人才》2001,(6):20-20,23
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理解,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三个代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他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  相似文献   

20.
鲁立 《发展论坛》2000,(12):8-10
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功推进,丰富着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所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