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承》2013,(9):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起长达229年的强大西汉政权。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后攻入京城,然而起义军进城不久便追求骄奢淫逸,很快失去了民心,大顺政权仅坚持18天就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2.
又到一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此时,不少人大代表把参加人代会称为"赶考",值得赞同. "赶考"一词源于毛泽东同志说的一句话.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他对周恩来同志说:"走啊,咱们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60多年来,毛泽东同志关于"赶考"的话一直铭记在人民心中.人大代表把参加人代会视作"赶考",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代表参会是"赶考","考"什么?依笔者之见有三. 一"考"代表的大局意识.代表要识大局,顾大体.大局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就是方向,就是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职权,切实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在人代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头脑清醒,充分行使好代表的权力,充分展示人大代表的政治风采.  相似文献   

3.
蔡霞 《同舟共进》2012,(12):4-6
1949年初,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60多年后的初冬,"赶考"路上正迎来一代新人。60多年的"赶考",有建设成就的喜悦,有失误教训的沉重,有历史发展的曲折,真正是一言难尽。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坎坷,回头看执政"赶考",考执政能力、领导水平,也考拒腐防变、抵御风险。如何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这需要有感情、有思维、有勇气、有胸怀和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要"考出好成绩"。半年后的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  相似文献   

5.
从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到习近平的"赶考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赶考精神"的驱使和鞭策,实现着"赶考接力"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以共产党人特有之勇气、胆量、气魄和智慧,探求治国理政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以实现国家之富强、民族之振兴、人民之幸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过治国理政的"赶考接力棒",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探索和开拓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正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建立强盛的汉王朝称霸天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一句口头禅"为之奈何",意即"怎么办?"。鸿门宴前,项羽欲以四十万大军急击刘邦十万军。张良告知刘邦,刘邦一句"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张良一番谋划被刘邦采纳,最终化险为夷。刘邦不仅善听谋士的意见,即使  相似文献   

7.
王锐 《北京观察》2017,(7):50-51
正今天,"赶考"之路仍在继续,"进京赶考"还需"心怀人民"。建党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提"赶考",再次敲响警钟。盛夏七月,烈日当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的日子里,北京市政协机关党员干部150余人,在吉林主席的带领下,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走进了七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7年3月,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历史进程的阐释和解释;二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课题;三是做好"进京赶考"的警示和自觉,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正>时光荏苒岁月如流,70年前的1949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机关离开河北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准备筹备新中国的建立,出发前一晚毛泽东同志辗转难眠,他将此行形象而深刻地喻为是"进京赶考"。他指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命题提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书写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诗篇,使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70年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最近在河北西柏坡启动,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报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揭示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接力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70年后的今天,如何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征程,迎接更大的胜利?请看人民日报记者从西柏坡发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把进北京比喻为"进京赶考"。六十多年来,我党一直坚持和发扬这种"赶考"精神,保持忧患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对新的问题,我们更要以"赶考"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赶考"意识,提高"赶考"能力,常行"赶考"之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如果把我们的党看作一个考生,去纵观百年党史,她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学神",交出了一张张惊艳的答卷,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在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践中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3.
姜文静  李娜 《人民论坛》2013,(20):46-48
"两个务必"的执政理念既是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历任国家领导上任之际来到西柏坡,永怀"进京赶考"之心,强调同志们怎么做好新"考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考生,总结为一点,学习"两个务必",做到"两清",一是清醒,二是清廉。  相似文献   

14.
钟瑜 《今日海南》2019,(9):19-21
<正>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一路北上,怀揣"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进京"赶考",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时代伟业;7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答卷,带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对标国际一流阔步前行!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的砥砺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15.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机关起程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出发上车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赶考去哟!”“进京”去干什么?就是率领中国共产党去执掌国家政权。“赶考”考什么?就是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走的是一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16.
回顾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赶考、考试、交卷的历史,一个向中华民族、向全国人民不断提交合格答案的历史。党要"赶考",党的各级领导更要"赶考"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日,由台北媒体、文教界人士组成的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参访团来到北京台湾会馆参观,了解百余年来的京台交流历史。台湾会馆修筑于清代,初衷就是让台湾进京赶考的士子有落脚处。如今,会馆内展出清代至今两地各方面交流的资料,其中台湾士子赶考史令参访团成员颇感兴趣,清代台湾进士榜籍贯处填写的"嘉义""宜兰""彰化"等地名,尤其让人感到亲切。当年,从台湾进京需水陆兼程,路途遐阻。听讲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在人民的新中国就要诞生的前夕,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向北平迁移时,在人声和马达声的混杂中,毛主席,他不无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进京赶考去!”从此揭开中国新的一页。寒窗学子,盼的就是这一天,怕也怕的是这一天——“赶考”。乡试、会试、进京赶考,一生为了功名利禄,一生为了“赶考”。为了“颜如玉”,为了“黄金屋”,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苍桑百姓,又有多少学子倒在了寒窗烛光下、千山万水途中,甚至是在考试的殿堂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始因,被人考,被人检验,常怀忐忑不安,常怀勤奋之心,也是读书人一世…  相似文献   

19.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联系到现在,我们不正是也在“进京赶考”吗。  相似文献   

20.
当年,毛泽东把进京执政当做是"进京赶考",是说明进京对共产党人来说至关重要。"赶考"是一种忧患意识,自律意识,清廉意识,防范意识,警惕意识,一句话,是一种跳出"周期率"的科学论断,英明决策,超前防范。可以说,跳出"周期率",是共产党人永远的"赶考",永远的"考题",永远的"答卷",永远不能动摇、放弃、抛掉的政治风范。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当年在延安窑洞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