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实际检案工作中,常遇到驾驶员交通身份的认定,并常成为摩托车驾乘者交通事故鉴定和处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通过体表损伤的检验,可以解决一部分难题,但由于其易发性导致体表损伤广泛复杂,解读难度高,且受环境、衣着等因素影响较大,固定性差,因此仅凭体表伤的检验,即对其交通身份做出认定应慎重。在对道路交通事故中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病理学检验中,笔者发现骨折的发生率极高,为交通事故损伤“外轻内重”特点的典型表现。驾驶员与乘员的骨折特点有无区别,能否补充体表损伤的不足,为其交通方式的认定提供依据?笔者对2002~2005年度所经手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中300例二轮摩托车驾乘死亡人员的法医学鉴定资料结合相关交通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骨折的发生率、成伤机制、形态及部位分布特点,为道路交通事故法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和乘客的损伤,辨别驾驶员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从而为交通事故中准确认定驾驶员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撑。方法对2006—2014年间,黑龙江省垦区内126例汽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汽车事故死亡案例驾驶员损伤特征,探讨驾乘人员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结果驾驶员颈部、胸部、腹部的损伤多见,可检见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乘员仅头面部及四肢与汽车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其他部位未检见可明确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结论损伤部位、类型与死亡人员的驾乘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ng SX  Li SY  Zhang XG  Kong B  Zhu YL  Liu KL 《法医学杂志》2007,23(4):269-273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成因和事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成都地区2003至2006年10月所有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资料,统计分析致残者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人员类型的构成及事故发生的月份、星期、地域分布.结果 6364例交通事故致残人员资料纳入统计.男女之比为1.84∶1,以18~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66.34%);自行车、摩托车驾乘人员及行人共占80.90%.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不同事故地域的交通事故致残者中,各交通方式的构成比均显著不同.损伤部位中,下肢所占比例最高(39.49%),其次为颅脑损伤(22.77%).结论 预防交通事故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1 案例资料 1.1案件简介 某年7月8日晚,刘甲、刘乙两人合乘一辆两轮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撞击一辆停放存路边的小货车,致使两人当场死亡,且两人均被抛出摩托车外。事发时现场缺乏目击证人,事故处理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和车辆检验无法确定事故发生时的驾乘关系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双方当事人家属上访,办案单位委托笔者对尸体损伤检验进一步明确驾乘关系。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比例,此类交通事故的处理,往往因缺少证人证言和物证而难以确认驾驶员和乘员。近年来,有关男用摩托车交通事故驾乘关系分析的文献比较多,而女用摩托车事故驾乘关系分析未见报道,笔者在工作中经历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找出两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中多发于驾驶员而乘员较少发生的损伤特征,为查明案件提供线索。方法统计分析了有驾乘人员死亡的136例及有驾乘人员受伤的32例,以体表擦挫伤、挫裂伤或骨折作为统计对象,分别统计驾乘人员各部位发生损伤数并计算其出现的比例。结果驾驶员出现膝部损伤的比例(34.9%)高于乘员比例(i0.3%),而驾驶员膝部损伤大多数发生在膝部前侧。结论膝部前侧损伤的当事人应高度怀疑其为真实驾驶员。  相似文献   

7.
148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尸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死方式例数百分比(%)撞击4631.26摔跌4429.76碾压1510.17拖擦1510.17复合损伤2416.26其它42.70合计148100表2148例致死方式表1148例死亡原因死亡原因例数百分比(%)颅脑损伤7852.75胸腔损伤1812.15腹腔损伤106.72颈椎损伤85.42肢体多发性骨折85.42复合损伤2214.88其它42.66合计148100本文通过对我市近年来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的148例摩托车驾驶员、乘车人死亡案例一般情况及尸体检验的统计分析,浅析了该类交通事故损伤的形成机制及致死原因,报道如下。1资料分析1.1一般情况我市(包括郊区)1995~1999年间发生125起涉及二轮摩托车驾、乘人员…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摩托车互撞的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分析是一个难点。由于互撞摩托车的质量基本相当,发生碰撞的部位基本相似,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基本相当,故碰撞后造成的损伤也基本相似。本文试图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来分析驾乘人员的损伤特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损伤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观察两轮摩托车驾驶员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的损伤形成规律,探讨此类事故确定驾驶人员的法医学依据。方法 对2000年至2002年北京地区408例2人同乘一辆两轮摩托车发生事故造成摩托车人员伤亡的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两轮摩托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在驾驶员腹部、会阴部、大腿内侧、胸部、面颈部、小腿胫前会形成能反应摩托车特定致伤部件的特征性损伤,而乘员在这些部位的损伤多为摔跌形成,难以反应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结论 在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中,伤者身上反应的摩托车特定部件的特征性损伤,可作为判断两轮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此类交通事故的处理,往往因缺少证人证言和物证而难以确认驾驶员或乘员。本文就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的驾驶员和乘员的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鉴别驾、乘人员的方法,以解决事故处理中的疑难问题。1案例资料1999~2001年间广州市247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尸体检验报告。本组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死亡135例,其中男性131例(97%),女性4例(3%);乘员死亡112例,其中男性62例(55.4%),女性50例(44.6%)。碰撞车型包括摩托车与大客车相撞26例,摩托车与大货车相撞90例,摩托车与小客车相撞30例,摩托车与小货车相撞41…  相似文献   

11.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4,22(4):67-69
贪污罪的概念是关系到贪污罪的认定的重大问题。然而刑法界对贪污罪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对贪污罪概念的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实践,通过比较研究,对贪污罪作出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厚国 《现代法学》2005,27(3):18-30
物权变动涉及财产的涌流,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极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为社会认识。公示主义的中心理念在于交易便捷与安全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5.
康明 《行政与法》2005,(7):120-123
如果仅从根据立法原意和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相关规定来理解,渎职罪主体应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如考虑到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以及总则对分则第九章渎职的指导作用,则渎职罪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文试就如何界定渎职罪主体范围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7.
孙洪坤 《现代法学》2003,25(1):89-94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程序正义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通过分析程序正义在我国的价值,及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揭示程序正义的形成障碍,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较为稳妥的解决,建构了程序正义从观念到制度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18.
对于法治结构模式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法治的整体性,确保法治的全面性,尊重法治的过程性,防止将法治建设运动化.法治结构模式中的要素结构模式和层次结构模式是两个最基本的模式状态.对两个模式状态的探析,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罗时贵 《北方法学》2012,6(3):115-124
法律资格纷争成为英美法理学传统的一道难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法学流派。从法的合法性判准的不同模式出发,证立整全性不仅可以进入法的合法性判准的行列,而且必然成为当下法的合法性判准的最佳选择。这一必然的最佳选择基于整全性在理论上符合法律的终极目的,即最高指令——人类"善"的生活,在法律实践中实现了平等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法律才是理想型的法律。如果这一论证结论确实可行,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哈特与德沃金关于法律概念之争,终结和平息不同法学流派对法律资格的纷争。对于法律资格的回答将聚焦于法的合法性和整全性的关联考察,其对法理学的重述将开辟新的理论疆场。  相似文献   

20.
自余杭法治指数初创至今,法治评估实践在我国已历经15载,现俨然成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标签。那么量化法治实践中究竟如何才能保证法治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我国现有法治评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科学检验。在明确界分法治评估有效性和准确性概念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我国4项法治评估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经检验,我国法治评估的有效性特征表现为:结构效度低,理论构想的整体符合度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赋值法对我国8项法治评估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余杭法治指数、四川依法治省评估、中国法治满意度评估等3项准确度低;江苏依法行政评估等1项准确度一般;中国法治政府评估、广东法治政府满意评价、广东法治社会满意度评价、上海法治满意度指数等4项准确度高。文末根据检验结论,提出保证法治评估有效性和准确性4个方面的实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