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群众》2017,(18):27-27
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从区域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江苏创造性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构想,将带来区域发展布局的重构和经济地理版图的重塑。作为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展现我省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江淮经济生态区覆盖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建湖、阜宁,是水网密集的地区,也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要把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涉及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2.
锐词     
《群众》2017,(18)
正"1+3"重点功能区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的战略举措。"1"是指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指连盐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以宿迁、淮安为主并包括苏中部分地区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这更多从功能和资源禀赋的角度来划分区域及功能定位,进而形成一个全省域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徐海贤 《群众》2017,(18):37-38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苏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平原和水域面积占比均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而江淮生态经济区尤具水乡和田园优势,该区域的整体保护和绿色发展对江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和“两聚一高”的战略指引下,江苏省域空间重点推进“1+3”功能区发展战略,立足于省域内部地理环境基础、资源经济特色的分区特点,突出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带动作用,同时加快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特色化发展,通过各功能板块差异化定位,分类引导,特色发展。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在省域“1+3”战略格局中定位明确,是唯一以生态功能为主体定位的区域,该区域对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是探索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功能板块。  相似文献   

4.
赵毅周文 《群众》2023,(11):31-32
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以生态功能为主体定位的区域,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承担着展现江苏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要巩固提升自身生态优势,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激发全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江淮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5.
陈小卉 《群众》2023,(11):29-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着力打造的“1+3”重点功能区之一,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功能,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支撑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江苏立足长远提出“1+3”功能区的宏伟构想,其中提到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彻底颠覆了“不走工业化老路,发展就没有出路”的惯性思维和深层心态。建设生态经济区,规划先行。近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省政府组织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专家咨询和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以及《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盱眙县生态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等与生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规划的研究与制定。本文就做好生态经济区规划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张小辉 《群众》2023,(1):18-1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重大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宝应地处里下河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辐射重叠区域,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重要板块,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新时代里下河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江淮生态大走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从北向南是淮河入江通道;南接"长江经济带",北连"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市圈,是两大国家战略的清水纽带和绿色脊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规划建设江淮生  相似文献   

9.
正扬州版图上三分之二是田园,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离不开美丽田园的支撑。省市部署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263"专项行动、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对建设美丽田园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打造美丽田园,应让"生态+特色+富民"成为主基调。为此建议:一、认识为基,提升行动自觉。思想决定行动。建设美丽田园,行动自觉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内化于心,进而才能外化于行。怎么提升行动自觉,当前应力避"四化"。力避"口号化"。美丽田园建设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10)
<正>江淮生态大走廊纵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覆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及输水区域,自然禀赋优越,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同时,该区域也是经济发展动力充沛、城乡建设十分活跃的区域。如何准确定位、突出重点、系统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值得深入探讨。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定位与内涵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江苏省委确定的省级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从战略定位看,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是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  相似文献   

11.
正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近年来,宝应县借力江淮生态经济区、江淮生态大走廊、大运河文化带三区建设的叠加优势,抢抓政策红利,在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上不断发力、持续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还有一定  相似文献   

12.
祁从峰 《群众》2022,(1):18-19
<正>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建湖坚持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着力点,把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全力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县建设,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发展生态经济是建湖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引领县域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争当"优等生"。  相似文献   

13.
顾坤 《群众》2023,(21):10-11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淮安地处“1+3”重点功能区中永续发展“绿心地带”——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承担着展现全省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殷切嘱托,认真落实省委全会部署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协商论坛》2013,(1):34-35
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大战略优势。要发挥这一战略优势,实现我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河南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河南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最近,国家印发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确定了优化海陆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上半年,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了环鄱阳湖区百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充分表明,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我省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企业是生力军,科技是生命线。  相似文献   

17.
地处长江中游的江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且毗邻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为推动构建江西省整体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进行辩证思考,为沈阳经济区战略构想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以沈阳市为中心区,与周边七个城市形成城市带,打造现代城市经济群,带动县级城镇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进而辐射东北地区及东北亚地区,这是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曾祥师  张敏 《前沿》2010,(24):71-73
2009年底,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这给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本文在调研基础上,针对生态产业的特征,结合九江地区具备生态产业转移的条件,阐述其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生态产业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7,(10)
<正>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对于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去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安全屏障。"这标志着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正式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之后,省、市两级都在努力争取将其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的"总盘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团代表联合提交了《关于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