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神话一旦被创造加工出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就受到人类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渗透。它里面有宗教的内容,有历史的影子,也有哲学的因素,甚至里面也包含着原始科学的萌芽等等。今天的神话学者们,宗教学者们,历史学者们,哲学家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需要去利用它们,去解释它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我们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神话首先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它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文学艺术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必有其生发的深层社会根源,这一根源就是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矛盾。针对社会矛盾这一结构性创伤,人类需要寻找弥补创伤的观念形式,此即意识形态。人的超越本性和想象能力对意识形态起着促生作用。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的一种补偿形式,这从神话、宗教和现代意识形态中可以清楚地领略到。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常从事实解释、价值目标、实现策略等方面,展现着应对社会矛盾的方略,这更体现了意识形态如何作为社会矛盾的补偿形式。由此,意识形态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得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王克婴 《前沿》2003,(9):170-173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西方引导的 ,因此 ,全球化过程也是一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 ,基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集聚和强化矛盾的过程。寻求一种新的价值标准和文化系统 ,调和和化解这一矛盾 ,是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华和合精神以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在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宗教自身有一个二律背反,既有对社会的参与,又有对社会的超越,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必然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即不仅有正功能同时有负功能,这两种功能使宗教既有和社会相冲突的一面,也有和社会相调和的一面。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围绕清教徒牧师丁梅斯德尔和已婚女子赫丝特之间的爱情,通过天国之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以及神爱中的和谐,从宗教终极性的角度,分析了宗教在对社会参与和超越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调和。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当今政治哲学中争论的一个焦点。以人的属性为基础,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竞争与合作、自由与平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化约论的解释,可以为理解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由于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解决自由与平等之矛盾的现实思路。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周恩来同志曾极为深刻地指出:“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议避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这说明宗教的存在将是长时间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研究我国现阶段与宗教相关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关于信教热现象建国以来,我国的宗教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文革”前,宗教处于摆脱殖民色彩和封建因素的阶段;“文革”期间,宗教基本上处于被压制阶段;1982年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调整,宗教也自然相应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合法存在及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9.
试论宗教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即世界三大宗教)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影响。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原始宗教对人类社会的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这说明原始宗教的意识曾主宰了氏族部落人们的行动。但是,那些旧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囿于一个部落或民族的范围,经常只能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理念在宗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宗教的起源与人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利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愿望有着很大的关系。宗教信仰要解决的是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定位。宗教的社会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达到上述理想,其核心就是"和谐"与"爱"。它以"和谐"与"爱"的理想和情感来解释世界,抚慰受伤的心灵,劝人为善,感化和规范世俗的人生,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是自然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宗教和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宗教产生于史前社会的后期,当时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还无法认识和控制火灾、洪水、猛兽、雷电等自然力量,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就形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和仪式。当社会由采集、狩猎文化进入到农业文明的阶段,出现了统治、剥削、压迫、阶级等现象,宗教又成为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科学还不发达,人们还不理解社会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长期阶段,宗教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崇拜自然、慈悲为怀、爱护生灵和注意美化环境的,特别是许多宗教关于人生、社会、生命、自然、宇宙的一些哲理性的解  相似文献   

12.
姜威 《长江论坛》2016,(4):13-17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揭示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代价,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自然、社会和精神,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的破坏、人与人关系的恶性发展以及个体主体性与个性的压抑。在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向我们展示了它的三重维度:自然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分别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三种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内部的和相互间的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真正地化解。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的自然含义,历来解释众多,而其各种解释之间又大相径庭: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是指自然界;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主要是指人文自然,是一种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入人为的任其自然的状态。研究梳理了各家对自然一词含义的阐述,从词源和文化背景意义上对自然进行解读,借鉴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最后对《老子》中的自然进行了尝试性的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14.
《光明日报》和《新华文摘》在1981年先后转载了王凤琴同志《简论矛盾调和》一文,提出:调和“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但在论证这一命题时却对“调和”这一概念附加了许多含混不清的涵义,特别是在论证有些矛盾可以通过“调和”来解决时,实际上是把“调和”赋予了“斗争性”的涵义。如说:“有大量的矛盾……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彼此适应,共同发展”。试问,矛盾双方“互相取长补短”是调和吗?“取长”即取对方之长;  相似文献   

15.
田坤一 《中州统战》2003,(10):12-13
贯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必须弄清和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宗教必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宗教。二是“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调和,而是坚持“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在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针对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通过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管理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是“相适应”是必然的,但不是自然的,必须按照“互动性”原则去正确引导。因为宗教自身具有调节和再生机制。每种宗教都有可变和不可变的两个相统一的组成部分。宗教的基本信仰(即有神论)是不变的,但其神学…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社会各个层面既有协调的关系,又有矛盾、复杂的互动.其中,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变动最为关键.它决定了执政者必须考量如何引导宗教的正常有序的发展的问题.政教分离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项原则.宗教与社会主义在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差异,它们在政治上、在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相同、相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利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一)享乐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道德观,它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各种道德要求的全部内容归纳为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能满足个人欲望和要求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从历史上看,享乐主义曾经起过进步作用。它在反对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道德中,试图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道德,回归人的本性。但是,享乐主义毕竟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和人生观。现在早已失去其进步意义,而论为一种腐朽的道德原则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只有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可持续发展是世界众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本文从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的因素,阐明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构建和谐社会,遵循自然和谐原则,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公正原则,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在发展上大体经历了"名教本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三个阶段,从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魏晋玄学最终极的目的乃是旨在解决"名教"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把两者予以调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可以说始终有着一条"名教"的主线,魏晋玄学与其说是对"名教"进行批判,倒不如说是为"名教"寻找"自然"的依据,这尤其体现在玄学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自然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