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东南亚古代史》一书的结束语。《东南亚古代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从远古至19世纪初叶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地区史,既有对地区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整体论述,又有对各主要国家和重要事件的具体分析与专题研讨;既有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又有对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各民族宗教文化的阐述。作者们从东南亚自身历史的视角出发,对东南亚的史前文化及其特色、稻作文化与社会基本结构、早期国家的形成和演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与特征、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国、印度与古代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今天 ,探讨东南亚音乐文化多元共处的原因 ,对于认识世界文化如何在多元共处中交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东南亚音乐文化长期多元共处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 ,又得益于东南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的包容性和宗教戒规的相对宽松 ,使宗教音乐亦能充分发挥艺术的职能。本文还认为东南来文化多元共处对世界文化的发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指出一定的音乐文化在多元共处中立足必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营养 ;而要弘扬富有包容性的儒家文化的精华 ,就应该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活动相结合 ,使其在树立民族形象 ,扩大文化交流 ,缓和民族与国家矛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东南亚地区曾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消费的传统和群体。本文以2000年至今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输入东南亚的情况为基础,分析利用文化消费的形式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中国文化产品在强调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东南亚民众文化消费的取向,兼顾文化宣传和娱乐受众的目的,从而达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的双向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华人因深远的中华文化背景而长期保留其民族特征 ,但因与当地居民杂居混血 ,以及当地文化的巨大冲击 ,其文化正日益接纳当地成份 ,从而形成传统性与当地化交融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 ,以融汇外来文化著称的东南亚文化 ,也正经历着适应与涵化华人文化的过程。华人文化与东南亚当地文化的双向互动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是梁志明先生的一部新作,内容涉及东南亚历史、殖民主义史、华人与华侨、越南的改革以及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从中可以窥出作者在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元多维的东南亚是如何实现长和平的?本文从核心问题、既有发展和未来议程三个方面对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东南亚国家的核心关切是大国竞争中的自身安全与发展。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服务于中国崛起的地区文化权力和地区认同。既有文献表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逐步从国别分析和历史考据方法转向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然而,高端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学界的视野,进而导致地方行为体在本地区问题上国际话语权缺失,难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强化文化权力、增进地区认同的需求。就学术议程建设而言,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可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文化多元多维假定,以及多元普遍性的研究导向;第二,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主流辩论对接,首先尝试寻求中层理论上的突破;第三,进行跨国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重视地方知识和地方能动性对国际进程和世界秩序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9.
当代东南亚穆斯林具有双重的性格,此种民族性格以各种方式在本地区各国作用于伊斯兰民族主义。占人口多数的印尼穆斯林,其世俗性与宗教性共生的文化,形成了聚合型与离散型并存的民族主义。身处多元种族社会中的马来西亚穆斯林,其独尊本族与兼容他族的双重性格,塑造了文化与政治民族主义的不同面孔。作为少数民族的菲律宾穆斯林,其互为逆向的极端与妥协的反抗运动趋势,凸显了偏执与折衷的不同文化取向。将穆斯林内部水平方向的斗争和穆斯林与世俗国家之间垂直方向的斗争,置于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之框架下进行阐释,可以加深对东南亚穆斯林本质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与经济发展温北炎东南亚华文教育,在战后十年有过短暂的发展,后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受到各国政府的限制或禁令,陷于衰落时期,到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区使用华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东亚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或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又具有双向互动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对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各具特色的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也不可轻视。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观念,继承发展东亚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增强东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将为21世纪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60年代民主政体在东南亚国家的实行均以流产而告终,威权主义代替民主政体对东南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认为"民主"之树移植容易,但是开花结果却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三个角度分析东南亚国家实行"民主"所需的相应条件.并对"民主"在东南亚的发展趋势作了简短预测.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不是靠恐吓和威慑达到,而是通过中国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来实现的。以东南亚地区为舞台,中国从援助、外交、外贸与投资、机制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关税减让、非传统安全合作、教育、留学生交换、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软实力及其魅力。当这些得到东南亚各国认可,中国的政策和做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就获得了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密切了两者的关系,保证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共同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南洋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食料、食品以及饮食习俗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华侨通过在南洋地区的生产活动,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传播到南洋地区;另一方面,华侨把大量南洋饮食物品传人中国。在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南洋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6.
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他在国内从事多种伊斯兰教活动。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一事,中国史籍上没有涉及,但海外却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本文联系当时东南亚的社会背景介绍了海外有关记载,并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的研究很少的原因。作者认为,七下西洋期间,郑和在完成明廷使命之余,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是完全可能的。海外有关的记载和传说,固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 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面情况,尤其是他在15世纪东南亚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事实确凿,这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8.
Southeast Asia’s recent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the middle class have both encouraged expectations ab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se expectations follow from considerable theoriz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but they may not be well-based on Sou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or cultural realities. There are serious democratic forces in Southeast Asia, but in most cases they are in a delicate balance with state, business, and class interests which may have only limited tolerance for democratic growth. Moreover, serious and persistent patterns of uneq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scope of any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Finally, the complexity of democratization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means that outsiders, notably aid donors and foundations, must be very careful not to set back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through well-intended but ill-conceived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9.
再论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民族共存具有多文化并存的内在含义,文化上的相互容忍与适应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对外抗争强权.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互歧视与排斥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的矛头转而对内,亦即一国之内各族间的相互排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但民族国家内的各族文化也存在着共性.强调共性同时又承认各自的特性,易于培育出一致对外的聚合型民族主义;过分强调特性而忽略共性,则易于导致内哄内斗的离散型民族主义.在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双重性与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