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康”辨     
从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到江泽民宣布进入21世纪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表明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些著述在论述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时,总是喜欢引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的论述,似乎它同我们今天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关,甚至认为从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来源。其实并不。邓小平不仅没有引用过《礼记·礼运》中任何一句话,相反倒说过:“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事…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点学习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三步走”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小康”一词源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西汉《礼记·礼运》篇也提到“小康” ,是描述理想社会的一个词语。所谓“小康”社会 ,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有“安康”、“康乐”社会之意。 1979年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  相似文献   

3.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战略部署,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对全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安定的意思,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的思想家们,曾经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它很多思想内涵。在孟子眼里,小康就是“不饥不  相似文献   

5.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王兰英 《学习论坛》2003,(12):45-4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时代呼声。符合民声 ,顺应民意 ,是新世纪的建设纲领 ,是今后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明确这一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脚踏实地 ,开拓前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形态 ,还是出自于西汉时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按《礼记·礼运》的说法 ,“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小康也”。这里…  相似文献   

7.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是》2002,(2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又吹响了向新世纪更高目标进军的号角。“小康”一词,源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也提到了“小康”,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朝历代都没有真正实现过小康的理想。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小康才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一词来自中华古代经典《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先人认为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古为今用,点石成金,赋予“小康”一词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崭新的时代内容:“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9.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当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相似文献   

10.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 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 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 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 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 理想,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 活用语中。 1979年12月——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 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 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 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 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 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今天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进行"实验区"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我们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在学术支撑上,有一些理论要点需要我们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把握,如"社会"发展以什么为基础?以什么为动力?"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规则是什么?谋求"社会"和谐的真义是什么?社会"和谐"关键在"社会主体"等.  相似文献   

13.
和谐思想及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理念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历史上和谐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的界定,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就是权利关系,因而和谐社会与法治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可以而且应该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如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立法、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进一步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基层调解等几个方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屠春友 《理论学刊》2004,(12):21-24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各方面利益相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大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适应我国社会变革新特点 ,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研究群众利益和思想新变化 ,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走入市场:“直过区”民族社会发展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直过区"民族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紧密相关的。当代市场经济的宏大进程、"直过区"民族社会自身的独特条件及其当代变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可行的发展途径,即走入并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当然,由于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客观上要求政府、当地社区和民族自身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服务社会——以晋江电子政务建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我国于1999年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晋江电子政务在较短时间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迅速形成了一定的应用规模,成功实现了既定的项目建设目标,为我国县(市)级电子政务的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模式,其经验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宣言,这标志着"和谐"成为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分类的标准载入史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检验其执政能力的一个尺度,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做出了逻辑上的概述,用事实说话,阐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地考察了小康与大同及其相互关系,然后着重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但毛泽东为什么在建国后不久就放弃了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