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没有证据表明网络色情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政府的网络控制应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区别对待,以免过度侵犯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相对保障模式”和“绝对保障模式”产生了“直接管制”、“间接管制”两种网络色情管制方式,我国宪法第51条体现出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定位于“相对保障模式”.我国应考虑采取以直接管制为主、间接管制为辅、“堵”“疏”结合的网络色情应对策略,加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改进网络防控技术,增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伤害类型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侵扰、网络成瘾、网络色情等几个方面。从青少年网络伤害的地区特征来看,网络欺凌和网络侵扰现象在全球各地比较普遍。北美和欧洲的儿童网络色情问题比较严重,而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儿童网络色情则呈日渐泛滥之势。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有儿童网络成瘾问题,但东亚地区更加严重。从青少年网络伤害的预防来看,发达国家在立法、监督和相关措施的制定方面较之发展中国家要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兴起,滋生了新的犯罪环境,呈现了从传统传播淫秽物品牟利到新型网络犯罪转变.其中,传播淫秽物品不仅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污染了网络环境.针对公安机关侦办网络色情直播案件,主要从犯罪结构、犯罪信息的获取、罪名的认定、直播观众的帮助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为公安机...  相似文献   

4.
从2004年7月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打击淫秽网站的专项斗争。网络传播淫秽电子信息的犯罪,俗祢“网络贩黄”,是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实施的破坏社会人伦传统和性道德风尚,特别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健康的犯罪。对此类犯罪的治理,应采取严厉打击淫秽网站、加强相应的道德引导和法专制教育、切实加强网络管理与监控、切断非法利益生成链条等综合性治理时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互联网高速反展,取得喜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负面效应:网络恶搞、网络暴力、网络色情、流氓软件等,充斥着中国互联网。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色情和暴力、网络犯罪等。失范理论、标签理论等社会学相关理论有助于深入剖析该现象,其解决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包括社会工作的介入、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淫秽色情规制,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和法律难题。美国1997年的雷诺案,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针对国会立法基于青少年保护立场对网络色情进行刑事处罚的合宪性问题所做的第一个判决。该案不仅回答了色情言论刑事处罚的合宪性问题,更是全面呈现了网络言论自由保护与限制、色情言论刑事处罚、刑罚规定的合宪性等一系列问题,也为我国当前的网络色情规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在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从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网络管理等多方面来进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具有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在基于网络而构建的虚拟社会中进行交往活动,正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现实社会交往、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意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不良信息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网络诱导下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犯罪类型多样化等特点。我国在网络管理相关法律、专门法律、刑事立法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应通过监管前置:加强网络管理立法;特殊保障:专门立法的完善;重要手段:刑事法律的修正等路径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已成为我国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逐渐凸显。儿童在上网过程中,网络环境中充斥的淫秽、色情等不良有害信息以及某些网络违法者对儿童实施的性骚扰及性侵害等行为严重侵害了儿童的性权益。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侵犯儿童性权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这类犯罪,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侵犯儿童性权益的犯罪行为,是我国目前应重视的问题。通过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探析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被侵害的原因,进而提出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护的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网络安全的管理,加强学校和父母对儿童的性教育与网络安全教育等相关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保护网络环境下儿童性权益,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从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分析网上传播“性息”行为的渊源和危害,应当认定此类行为构成介绍卖淫罪;对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尤其是其特殊形态的认定,进而为刑事执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色情文化是性文化的消极部分,属低级下流的性文化,具有腐朽性、淫秽性、欺骗性、反文化性的特征。色情文化是诱发性犯罪的“精神艾滋病”,这既有大量事实证明,也有学理上的依据。这种文化能极大地强化人的性本能的动物化,包括强化性欲求,激发性冲动,造成性变态和提供性行为模式;弱化人的控制犯罪的文化性,包括弱化性行为评价,无视性道德控制,破坏性文化发展取向,所以,要控制性犯罪发展,必须遏制色情文化泛滥。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催生和谐性别文化的发展。和谐性别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和谐文化的提出,为性别文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谐性别文化的发展,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的性别文化具有主导性、本土性、现代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构建和谐的性别文化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以性别平等为前提、区别对待、博采众长等原则,建设反映和谐性别关系的制度文化,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作用,强化女性自身的主体性意识,注重发挥妇女组织在和谐性别文化建设中的监测和宣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泛道德化”之不可取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刑事领域中,涉性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以及学术研究,都存在着严重的“泛道德化”倾向,这种倾向与科学、理性的精神背道而驰,亟待矫正。涉性评价的“泛道德化”倾向之祛除,将依赖于公民的性权利得到正视、强调及落实。  相似文献   

16.
性贿赂因其独有的特征 ,成为贿赂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方式 ,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将性贿赂犯罪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十分必要。认定性贿赂为犯罪不会扩大打击面 ,也不是对妇女的歧视 ,在司法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服刑人员人权保障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许多尚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其中,性权利作为服刑人员所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却因受社会意识观念和国家法律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其本应合法享有的性权利成为被剥夺自由权的"殉葬品"。通过对服刑人员性权利现状实证调查,制约服刑人员性权利保障的因素有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制等因素,把基本人权这一理念贯彻到解决服刑人员性权利问题的行为中去,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不失为一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关于性骚扰的立法发展及法律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关于性骚扰的立法发展历程为:20世纪70年代性骚扰的提法在澳大利亚出现,但法律未明确规定;1984年奥可拉汉(O'callaghan)诉罗德(Loder)案的判决是法律对性骚扰的首次界定;1984年澳大利亚制定<性别歧视法>专章规定性骚扰,1992年该法经过修正.本文亦对性骚扰的概念、性质及表现、责任人和赔偿等的法律原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罪前情境的初步研究明确了情境因素如何促使青少年罪犯产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促使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包括主观罪前情境、客观罪前情境和时空中的罪前情境,并各具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日趋多元化。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等观念冲击传统道德底线,对青少年影响至深,并逐渐形成群体认同。性道德失范、社会公共观念变异,导致青少年性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有待广大青少年工作者破解的一个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