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被歧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出现的农民工被歧视问题,与西方相关问题相比有所不同。一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发达地区或先富起来的城市劳动力市场,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数量限制;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正规部门,这种歧视是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种特殊的农民工被歧视现象需要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一方面是用工地区愈演愈烈的"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工作难觅。究其原因,主要有: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难以形成;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福利等就业环境落后致使务工缺乏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其诉求多元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转变,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央惠农政策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农民工外出成本增加,区域用工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3.
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湖南劳动力供求矛盾也十分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湖南劳动力供求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弱吸纳能力;二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体制性矛盾。要缓解就业压力,除了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灵活的就业方式外,湖南还应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险均有正向影响。中介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调动人情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人情资源能够直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而信息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只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发挥显著促进作用,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仅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并无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提升其就业质量,既要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也要努力拓展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应该在多个向度上展开,进行多维视角分析,认真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努力寻求妥善解决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横向上处理好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在纵向上处理好新老农民工代际关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工在转移就业时的不同需求;在空间上处理好本地转移就业与异地转移就业的关系,实现农村经济和劳务经济协同互促发展。  相似文献   

6.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创业是就业的倍增器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将长期面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三峰叠加",导致就业矛盾更加  相似文献   

7.
《求知》2000,(10):44-4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谈及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障碍时说,如果城市政府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延续下去,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所要求的任务就会被无限期地搁置,目前仍十分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就难以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目标也会被延缓。  相似文献   

8.
思佳 《团结》2003,(2):8-10
90年代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但是,这样一个规模巨大并且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对既有的社会格局产生冲击,引发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多方面调整,对此我们需要有足够准备。当前,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民工对城市既有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进入必然会对城市的社会秩序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当前主要表现为城市民工犯罪增加。目前,城市的犯罪人员中外来人员占50%左右,有的达到60%以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群体。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他们的前辈有着很大进步。但也突出存在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收入普遍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参保率低,生活满意度低于工作满意度,融入城市困难等诸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应从制度、机制等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最低工资违背供需定律事实上,市场的"需求"是劳动力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既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只此一个,那么用各种法律和命令来规定工资的高低只能是徒劳无功的。理由非常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法限制和规划劳动力的供应,也无法限制劳动力的需求。最低工资法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法定福利。支持者认为,劳动者收入过低,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于是希望通过法律让劳动者获得更多收入。但是人们  相似文献   

11.
于娜 《学理论》2010,(23):21-22
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活跃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农民工的社会问题已不仅表现为物质需求上,而更多地表现在精神贫困上。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角色意识很难发生实质性改变。面对这一现状,社会工作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民工与城市之间构建一条和谐的道路,使农民工尽快摆脱精神贫困,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2010年的CGSS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在社会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是体验最为强烈的群体;但在个人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没有显著差别。在社会结构方面,其受雇佣的地位使其收入不公平感显著增强,而他们当中的高收入(相对高收入)者则体验了更多的不平等,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社会层面的不公平感。社会比较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公平感的影响反映的是其参照群体的选择,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隧道中,这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然是沉默的群体,但其中的一部分高收入者在追求平等享有城市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2)
目前,提升城市农民工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2013年全国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通过Stata建立OLS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在加入收入中介变量前后生计资本、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计资本和社会保障是农民工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且作为中介变量的收入,在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对农民工消费影响因素模型中起着中介作用,在社会资本与农民工消费关系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通过加入中介变量使农民工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路径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种需求变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就业替代效应、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结果。在就业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劳动力需求的结构和总量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具体情况主要受人工智能技术性能、人工智能成本、劳动力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给维持不变,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将进一步导致劳动力市场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双重失衡。要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再平衡,关键是劳动力供给的适应性调整,重点是结构再平衡,但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与总量再平衡。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下,劳动力市场依靠自身恢复再平衡面临诸多难点问题,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再平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刘娅茜 《学理论》2011,(10):77-78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越来越严峻,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通过对农民工失业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包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劳动力需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培训机制、重点扶持自主创业五个对策;对农民工就业进行思考,为政府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仍然只能凭借其劳动力的支出(出卖或投资),才能参与个人收入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劳动力不仅具有商品性,而且具有资本性,是商品性劳动力和资本性劳动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  相似文献   

19.
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运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原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员向服务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制造业就业弹性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枕石 《理论参考》2009,(5):29-29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农民工这个庞大就业群体和新型劳动大军,并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加工制造业、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