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丽媪 《廉政瞭望》2006,(10):12-13
行政执法经济化是近年来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的一种公权异化现象,一些行政机关和单位通过“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获利途径审批化”的方式,以执法的名义胡作非为,大搞变相创收,实现权力寻租,将公共权力转化成个人或者小集体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部门和单位还堂而皇之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者在利己主义的动机和目的支配下,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背离公共权力的授权目标,违反公共权力的使用规范,牺牲公共利益来谋取少数人利益的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导致了腐败的产生。因此。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有效的防止公共权力的泛化、异化。就我国而言,应从廉政教育、薪酬制度·、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等四方面着手,从而使公共权力拥有者不想、不必、不能、不敢通过公共权力泛化去腐败,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3.
递延权力是一个新动向,它是以某一种公共权力中延伸出的领导干部身边的人的一种不具有实质性、不具有合法性的附庸权力.它在社会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其实质都是公共权力的异化.要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权力递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权力问责机制,加强问责制度建设对于防止公共权力异化、预防权力递延.实现公共权力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海平撰文指出,“公共权力私人资本化”的完整涵义是指握有“公共权力”的领导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以各种方式谋求或积聚私人财富,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其积累的私人财富作为资本进行运作,从而完成其权力向资本的转化过程。权力资本化的实现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一是明显违法的权力资本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共权力异化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全面和谐的进程。消除公共权力异化重点应从社会文化方面入手,尊重知识、宽容媒体、善待分歧、提高觉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平缓的政治生活环境,同时,局部调整国家政治制度,重点改革金字塔式的权力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6.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对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两种,权力影响力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领导能力影响力及品格魅力影响力。在领导者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的感召力、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温立勤 《党课》2008,(11):57-59
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魅力。决定领导者亲和力的因素,既有非权力的,又有权力的。非权力因素主要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的水平状况;权力因素则取决于领导者的资历、职位、级别等与领导者实施职权的过程、行为、背景等有关的因素。要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就要提高领导者的亲和力。这既要从权力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8.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权力的两重性与其异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权力本身即具有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因此,对权力的监督要全面和多方位。  相似文献   

9.
何谓秘书?根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具有辅助性、从属性和服务性。由此可见,秘书是“职员”,而不是“官员”。腐败指的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现今社会,不是官员、不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秘书,却频繁发生违法腐败行为,并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法治视角下的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权力的存在形态来看,可分为应有权力、法定权力和实有权力。然而,现实权力的运行却时常突破其应有范围、超越其法定界限,呈现权力异化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这种权力异化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对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产生极大挑战。对此,从法治视角下审视和规制权力,做到权力来源要有据、权力配置要科学、权力行使要有度、权力运行要有序、权力监督要有效、权力出轨要问责,这是现代法治状态下对权力系统而完整的描述,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廉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曙光 《求实》2006,(Z1):55-5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公共权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两重性公共权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公共权力的异化也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当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经济利益相互…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权力主体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然而他们在具体决策、管理和执行公务等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偏离为社会民众服务的失范行为。有公然违背现实规章的违法行为,更有大量缘于权力主体内在道德理性行为选择能力低,而出现介于个人内在道德责任与法律底线之间的“灰色”行为选择,这些行为在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公众利益、偏离了公共目标,应对此类行为加强有效监控审查,规范公共权力良性运行,尝试建立公共权力道德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四、关于腐败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一)权力是腐败产生的根源,腐败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有的同志认为,“权力的普遍存在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原因”,“腐败的实质,在于公共权力的异化”,“腐败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化和变质”,“腐败是权力的赘生物,其实质是权力变异”。这种权力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权力  相似文献   

14.
领导影响力是领导者的权威和领导水平的直接体现,对领导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本文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以及探讨领导者影响力对领导活动产生的正负面效果。提出提升领导者影响力的途径,发挥领导影响力的正面效用。  相似文献   

15.
领导者权力冲突多发生于上、下级以及同级之间。领导者权力冲突是指领导在履行职务和运用权力过程中,领导者个体变异人民委托权力或不能按职责要求、超出职位范围行使权力,以及由此造成下属公开地或隐蔽地抵制权力行为以及不服从领导支配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极其消极的领导意识和行为。如不能预防和调试,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预防和调试权力冲突,似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非权力影响力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对于权力影响力而言,它更能有效地激发部属的工作自觉性、能动性,更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领导者要提高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就必须在增强政治素质、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诸方面多下气力。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力是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基础.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保证公共权力健康、有序、高效运作,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的关键.而我国第三部门作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第三部门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A·达尔曾说过:“权力可以用来取得声望、尊敬、安全、友情、财富和许多别的价值。”哈罗德·拉斯韦尔也把权力视为“本身具有的价值,是达到其他价值,包括财富与尊敬的基础。”在政治科学术语中,权力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和特殊影响力,具有可带来超额利益的特殊品质。而公共权力则被认为是社会公共领域中由公众所赋予和认同,并能够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公共资源的支配权和控制权的拥有者就有可能通过运用手中权力而达到私人目的.获得私人利益,反过来侵害了公共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力腐败?笔者认为,公共权力“期权化”是腐败的最新形式,具有隐秘性和错时性,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领导人在位的时候,总是容易听到赞扬的。  首先,从权力的作用本身来看,领导者容易得到赞扬。领导者 (俗称“官” )由于拥有了领导管理的权力,就居于主动的地位;被领导者相应则居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有权和无权所造成的主动和被动,在阶级社会中的差别是非常巨大的。特别在中国,君主专制源远流长,后来发展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恐怖地步。既然权力有如此大的作用,无权者就既畏惧权力、仇视权力,但又崇拜权力、渴望权力;在背后、在心里诅咒领导者和权力,但在公开场合、在领导者面前又往往不得不恭维领导、恭…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探究其政治原因,就是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不难看出,腐败现象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且两者联系的结合点不是别的;就是“公共权力”.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异化.那么,导致公共权力异化的政治根源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觉得主要是三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