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当代各国为解决民族、种族、文化集团问题提出的思路与建立的机制中,与联邦制、民族区域自治、多元文化主义等政治思路与机制相对应的,是文化思路与机制,即"民族文化自治"的思路与机制.但该思路与机制自提出之日起,就遭到种种质疑和抵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历史命运才出现了转机.文章对此种转机出现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自治的价值蕴含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此外,对中国是否能以及怎样引进民族文化自治提出作者个人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通过研究文化自信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哪里来"等问题,提出中华民族如何通过文化自信来凝聚文化共识,进而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宝库、历史前提、重要内容与载体,对推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民族文化推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一元性和多元性相统一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及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原则.其具体途径依次为: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找准民族文化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构建良好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以适当的文化表现形式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韩国民族文化特性与韩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国的民族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四个在方面:异质性儒家文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改造、"自励"与"排它"下的忧患与团结、尊师重教下的民族竞争力。正是这种民族文化指引指引着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使韩国经济迅速跃居"亚洲四小龙"的地位。因此理解和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我们重塑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研究韩国现代化中的民族文化特性,将对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试论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今民族文化旅游在为民族地区带来的民族文化泛化、同化、庸俗化、舞台化,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退化与丧失等问题,本文主张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并引导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等,探讨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此后,此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的内涵、特点、基础,对"文化自信"进行全面界定;从对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对文化安全的意义、全球化的要求以及人的发展的需要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时间空间维度、文化内容角度以及中西互动层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举措。但是研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存在一些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10.
民族问题求"解",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课题。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代抉择,是把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制度与法律、民主与集中、自然权利与国家权利因素有机结合,成功开拓出一条被实践证实、广泛为世界关注的经验之路。这是一则浩大的社会"方程",惟国家性质、历史背景、政策导向、及至厚重的文化根植推定这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制度体系 ,其巨大的政策和制度涵容量 ,本身就是一个永无穷尽的知识和制度宝库。本文从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 (含广西也已列入 )的国情族情入手 ,扭住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整体推进之间的正比关系这一重大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作者认为 :无论是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身还是以外的诸因素看 ,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直接导源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政治层面的根本利益所必须 ,直接导源于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决策顺利实现的总体需要。文章最后就如何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主体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是一种权利自治,村民自治主体是自治权的享有主体,区别于村民自治法律关系主体。村民自治主体应当是作为个体的村民,而村民集体和村民委员会都不是自治的主体。在界定作为自治主体的村民时,除了有户籍和居所都在本村的以外,还有外来人员和外出人员两种特殊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他们也可以成力自治主体。"户"作为一个特殊村民自治主体而存在,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自身的民族族群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殊国情出发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新的形势之下,面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所采取的必然措施,更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应当采纳的科学之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农村的公民意识与村民民主自治的辩证关系去思考。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以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基本途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便农民公民意识培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农村风俗习惯的革新,培养新的乡村精神,以便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发展农村各种教育,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文化素养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香港居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体制及社区建设模式很有特色。概括起来,“有为而治”体现在政府制定芾1J度与规章,维护法律与社会秩序,对整个城市和社会实行宏观层面的治理;而“无为而管”则充分表现在发扬民主自治、人本管理和权责明确。“有为而治”彰显香港政府管理的高效,“无为而管”更多考量的是政府的胸襟与智慧。学习香港政府这种“有为”与“无为”灵活熟练的管理之道,学会该管的到位,绝不推卸,事无巨细,不该管的或管不好的放手,绝不掺和,彻彻底底,这对于当前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是在尊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逐步确立并完备起来的。制定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体现 ,既要注重法制统一 ,又需充分考虑民族习惯法的内容 ,将自主权与统一性有机结合。同时 ,应采取有效途径、方法 ,促进自治法规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展开,农村"村官"腐败现象也开始呈现愈演愈烈态势,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阶段农村大量滋生的"村官"腐败现象,是村民自治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腐败,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缺失和法律法规缺陷等制度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治理新形势下的"村官"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绝不应机械照搬反腐败的传统经验做法,而是要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以完善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机制为核心,以有效推进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以制度法规体系建设为保障,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村官"腐败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目前法律界研究自治都是就个别方面进行的,本文则从一般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自治的一般性质和特点、自治的定义、自治的成因,以及自治和法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完善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抓实抓好。要大力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意识,着力推进村民自治中“四大民主”的科学化、法制化进程,努力优化村民自治中的各种关系,建立高效能的农村社会整合机制,为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