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沙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和1934年,红军东方军两度攻占沙县,创建了沙县苏区。期间,党领导沙县人民掀起了土地革命高潮,发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生动诠释了苏区精神。  相似文献   

2.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熔铸苏区精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两者在思想渊源、精神内涵和传播原则具有密切关联性和共融性。  相似文献   

3.
《福建党史月刊》2012,(2):58-F0004
2012年4月20日,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80周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福建的光辉业绩,弘扬红军革命精神,苏区革命精神,加快漳州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召开,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漳州市委将于2012年4月中旬联合举办"红军进漳与中央苏区理论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沙县是块革命的红土地,早在1928年夏就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作;1931年6月,被毛泽东列为红四军活动区域;1933年、1934年,彭德怀、滕代远、杨尚昆等率领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两度攻占解放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央红军开展东方战局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开辟的一块新苏区。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沙县有数千名优秀儿女投身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80年来,沙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弘扬苏区革命精神,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5.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在根据地的发展与革命的实践中铸就了以听党指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在根据地发展的各个时期,苏区革命精神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支撑。作为苏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集中体现,鄂豫皖苏区革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辟的三大块红色苏区之一,也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第二方面军的诞生地。然而,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左”倾错误指导下的肃反风暴,使这块红色土地上的许多共产党人、红军战士没有倒在杀敌的战场上,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红色苏区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斗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所孕育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是后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井冈山斗争的成功,是与党和红军结合实际实行一系列成功的政策分不开的,其中,党对干部和红军开展各种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为革命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强硬的红军队伍,对革命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巩固和发展苏区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培育、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总结苏区精神研究的现状,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可概括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革命精神三个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对于当下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1.
陈云同志从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在江西中央苏区战斗、工作了一年零九个月,时任中共中央局成员、常委,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副委员长,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等职.他求真务实,富有卓见,在苏区从事经济、工运和白区工作期间,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判"左"倾劳动政策,领导工人正确开展经济斗争,深入实际指导订立劳动合同;大声疾呼反对官僚主义,体察群众的疾苦,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指导开展白区工作,转变游击区域的斗争方式,协做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等.他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在中央苏区党内"左"倾思想十分浓重的氛围中,凸现出青年革命家敢于批"左"、纠"左"的理论勇气和唯实、务实的革命风格,不失为我们当今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武平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闽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所辖县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为的因素,使武平一直未能列入中央苏区的范围.本文阐述了武平苏区的创建经过和曲折斗争过程,并分析了武平苏区未被列入中央苏区范围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中央苏区廉政建设运动的历史背景1 931年 1 1月 7日— 2 0日 ,中华工农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当时 ,苏维埃政府所辖区域、人口、军队的数量等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国民党统治区 ,但它却能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和敌人严密封锁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着 ,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廉洁政府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 ,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 ,苏维埃政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贪污公款 ,铺张浪费。“各级政府的…  相似文献   

14.
肖甡 《党的文献》2001,(6):39-45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红军的建设。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 ,红军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扩大与巩固红军的任务” ;二是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重要原则 ;三是创办红军正规学校 ,培养红军干部人才 ;四是提高军事技术 ,重视地方武装。中央苏区红军建设的成功经验 ,奠定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荣兰 《党史纵横》2009,(11):17-21
在我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周恩来是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比辉典范。是我们正确处理党内思想斗争的学习楷模。他那高超的领导艺术,在早年苏区工作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中华苏维埃时期的干部任用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选拔任用方式,选拔任用特色,是新中国的组织人事政策之源,奠定了国家组织干部路线和人事管理的基础,对党和政府的干部政策、人事管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苏维埃时期的用人政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提升全党理论素养、开展工人运动转为探索在农村开展宣传工作的方法.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宣传目标明确,具有现实性;宣传内容聚焦于政治宣传,具有严肃性;宣传方式活泼多样,具有吸引力.当前,我们应借鉴中央苏区时期宣传工作的经验,积极推动新时代宣传工...  相似文献   

18.
张宏卿  肖文燕 《理论学刊》2012,(5):22-27,127
在社会稳定期,农民阶级一直是社会精英活跃的历史背后的巨大场景;在社会变革期,农民则在精英的引导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进入中心,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是,早期苏区乡村社会的革命生态并不尽如人意,农民的保守性、中共党组织的涣散、有限的凝聚力与活动经费的短缺,这些都是革命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走向乡村的中共党人之所以能成为革命的“播火者”,正是通过其耐心而又细致的工作赢得了乡村社会的认同,凭借其对革命的信仰和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把农民动员起来,最终汇成革命的洪流,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力、坚思不拔之志和脚踏实地之功.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和苏维埃政府结合时代特征展开了全方位的政治动员,其鲜明特点体现在动员方式的多样性与深入性、动员过程的高度组织性与广泛参与性相结合、阶级动员与民族动员以及利益驱动与革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政治动员激发了苏区民众的政治热情,推动了苏维埃革命的发展,并对尔后中国革命的动员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央苏区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传统经济活动的方式、经济斗争的历史环境的视角 ,探讨中央苏区合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