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公仆思想源远流长,何谓公仆?公仆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公众的仆人,就是为公众、为人民服务的.从理论层次上讲,公仆实际上是指在人民成为社会主人的基础上,社会管理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的一种社会政治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由观念形态、制度形态、组织形态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对独立,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在杨清明看来,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有三个层面:是成员,要投身人民群众;是公仆,要服务人民群众:是领导,要带领人民群众——“三点都做好了,就是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3.
李抒望 《党课》2007,(6):10-17
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最起码的政治常识和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底线。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为了防止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犯常识性的政治错误,也是最危险的错误——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相似文献   

4.
公仆人格是指作为国家公职活动主体的承担者,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个体形成的独立自主的的自我意识、合理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模范的行为举止,是职业人格与个体人格的辩证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辨证统一,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由于公仆主观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共同作用,公仆在人格方面出现异化现象,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塑造公仆人格已经成为时代迫切要求。塑造公仆人格必须从夯实制度基础、培养公仆文化和加强思想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个性官员”:凸显国家公仆人格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个性官员在中国各级政治舞台上,以鲜明的施政风格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中国政坛上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吹入了阵阵新风。“个性官员”有其内在和外在的个性特征,蕴涵了官员的公仆信念,展现了官员的公仆气节,达到了官员的公仆人格境界。本文试图探讨个性官员与公仆人格的内在关系,解释公仆人格所具有的涵义与内在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尝试着提出当代中国公仆人格塑造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田兆阳 《新视野》2006,4(4):40-42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应是从管制型为主政府向服务型为主政府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首先要弄清我国政府管理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权力的真正来源,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动员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忠实地为人民办事实,做“社会的负责的公仆”。  相似文献   

7.
公仆与权力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决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四个形象工程”,努力营造草原钢城包头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这“四个形象工程”是:以干部争当优秀公仆,机关争创文明机关为主要建设目标的“公仆形象工程”;以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为主要建设内容的“执法、服务形象工程”;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为核心的“市民形象工程”;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城市,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化管理为目标的“环境形象工程”。从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抓起切实抓好“公仆形象”建设包头市在实施社会…  相似文献   

9.
“公仆”一词,表义指为公众服务的人,喻义则指各级领导干部。当干部的若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则是民之福事、国之喜事。  相似文献   

10.
公仆意识,就是指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内在的意愿倾向,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愿望和要求,是党员干部为官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切向人民负责,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如何强化公仆意识?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近几年,主与仆、公与私、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关系被一些人搞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向党员干部灌输公仆意识,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不允许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搞成不听党的统一指挥、不受组织约束和群众监督的‘领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封建社会的权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任何个人或小团体谋一己之利;党的纪律是“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不是管一方、把一摊就可以各自为政,可以用“土政策”代替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本文根据以上精神阐释了延安精神对当代中国的新时代价值:1、科学领会延安精神的特质精髓和时代要求;2、切实把握延安精神本质,增强宗旨意识和公仆情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是主人这一结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归根到底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离不开人民,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基础;党是人民群众进行解放斗争、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工具。公仆与主人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任兴文 《共产党人》2006,(12):13-13
——要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彼此和谐。在这一系列协调发展和和谐关系的构建中,各级领导干部肩负重任。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公仆意识,自觉履行公仆职责。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员要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学习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首要的是必须坚持党的宗旨,强化公仆意识。这是检验党的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准。一、要认清公仆意识质的规定性公仆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时,就明确提出,工人阶级建立自己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也有一些思想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诸如:一、关于权力主体问题。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权力主体,社会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则是这个权力主体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这个主仆关系的位置不能颠倒。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以“权力主体”自居,而将人民群众视为“治下”即纯粹的权力客体,就是“忘本”,就有可能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领导者的公仆精神,并充分肯定了巴黎公社防止社会公仆变成主人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一些干部的公仆精神淡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某些消极因素模糊乃至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相互关系;具体的选举制度模糊了权力的授受关系和主仆关系,有待完善,干部的选拔、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不利于培育公仆精神;具体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不利于弘扬公仆精神;由于制度和管理不严,一些干部搞特殊化,严重脱离群众;公仆精神的培育和自我修养不够.进一步弘扬社会公仆精神,就应当深化改革,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资源分配和重大决策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从权力授受关系上理顺和规范社会公仆和主人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扬光大社会公仆精神.  相似文献   

18.
首先,推行政务公开是解决为谁服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一些公职人员主观世界改造还不彻底,为谁服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一些权力部门存在“暗箱操作”和“幕后操纵”问题。只有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强化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和廉洁勤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仆”这个概念,人们都很熟悉。《新华词典》上解释:“公仆就是为公众办事的人。”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人民群众称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为“公仆”,这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的肯定和称赞,其中也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辅导报告中提出.要让“只见公仆不见官”“干部群众一家亲”成为常态..这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融入了党的先进性元素和时代要求。对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谆谆教诲.也是殷殷期盼、回眸党的历史.共产党人始终和人民同甘共苦。“当年父辈聚延安,只为公仆不为官,开荒种地白馍面.纺线织纱土布衫”,描述了当年岁月的艰辛,表明了革命者的自信和豪迈。“实行民主真行完,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