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其大国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印太战略"推进上,莫迪政府同美国及其盟友打造海上战略"准同盟"的意图日益凸显;在对外经济布局上,大幅推进同中国"经济脱钩",并希冀重塑印度同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价值观念上,刻意突出中印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拉近与美国的距离。印度的这些战略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印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则由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使印度认为其战略投机空间加大。印度大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发展及疫情管控上的成效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参加2005年12月吉隆坡首届东亚峰会之后明确表示,东亚峰会为印度的"东向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印度将加快实施"东向政策",与东盟应尽快实现更密切更广泛的联系.近年来,由于推进"东向政策",印度与东盟关系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印度"新邻国外交"形成与深化的逻辑起点,缘于对地缘政治安全、区域软实力、地区领导力、大国地位等多重目标的综合战略设计。2014年莫迪上任伊始提出"新邻国外交",外交政策中亲和色彩渐浓,南亚战略作为印度大国战略重要组成,进取性日益突出。但随后霸权主义作风显现并屡屡干涉南亚邻国内政。2017年印度重拾胡萝卜政策,着力搞好与南亚邻国关系。以一个主轴、二个平台、三个支点为路径,印度把对南亚邻国政治、外交放在优先地位,以宗教、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邻国联系,提升软实力,试图挤压中国在南亚战略空间;通过积极推进"环孟加拉湾倡议"和"孟不印尼"合作组织发展,应对中国在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通过促进次大陆更紧密的连通和整合,欲建立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秩序。考察印度南亚战略新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印度政策利益关联,更好地规划和推动南亚区域"一带一路"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印度莫迪政府为了振兴国内经济与增强国际地位,在政治、经贸、安全与人文方面积极调整对非政策,推动印度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印度强化对非政策是新时期印度大国战略的反映。从近期实践看,莫迪对非新政策有利于提升印度大国信心。  相似文献   

5.
杨晓萍 《当代世界》2013,(12):48-51
在亚洲,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和印太大国的作用被美国重新发现和定义,印度战略地缘平衡手特性也随着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展开得到强化。就印度而言,一方面,外交中"战略自主"的传统使其对美国的要求显得有所节制和保留;另一方面,现实中印度的"东向"政策与中国向西发展在战略空间上形成重叠,这使印度对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存在有所担心和疑虑,印度国内部分战略认识也强调不能忽视中印关系中的竞争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印度的外交工作可谓有声有色,利用国际军事变化带来的有利时机,印度在国际舞台实施"平衡外交"之术,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经过最近几年的独立和全方位的大国外交,印度基本上扭转了1998年5月核试验后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赢得了在国际舞台上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为印度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8.
彭念 《南风窗》2014,(14):82-83
<正>莫迪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会让中印经贸关系尽量免受政治干扰。而在战略安全领域,他将平衡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迫感。纳伦德拉·莫迪率印度人民党时隔10年重掌联邦政府之后,周边国家纷纷递来橄榄枝。巴基斯坦总理罕见到新德里祝贺,日本媒体称莫迪是"印度的安倍",中国则有智库指望他成为"印度  相似文献   

9.
雷墨 《南风窗》2014,(19):25-25
在流行拥抱的东方文化里,同性之间的拥抱往往传递出特别的含义。这也体现在外交领域。在刚刚结束的印度总理莫迪对东京的访问中,就上演了这样一幕热情洋溢的拥抱。安倍和莫迪太需要对方了,在“战略与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前加一个“特别”还不足以表达对这种需要的强烈程度,还需要两国元首的一个“拥抱”。  相似文献   

10.
<正>印日关系随着安倍访问印度似进入"蜜月期"。除了良好的历史关系,共同的现实利益基础也给印日合作带了巨大的合作动力和利益空间。面对印日加速走进,中国仍应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客观看待两国战略互动带给周边环境的机遇和挑战。2017年9月13—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第十次会晤。印日双方签署15项合作协议(备忘录),涉及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并发表了一份共同联合声明。从具体成果上看,  相似文献   

11.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外交展现出更为进取的姿态,希图从地缘政治格局的"平衡力量"转型为"领导力量"。莫迪政府外交政策调整在"印太"地区、中印双边关系层面均有明显体现。在"印太"地区,印度通过与美、日等组建"小多边"机制因应中国崛起,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印度还牵头打造由其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应对中国"涉入"南亚。在中印关系层面,尽管有边界争端等"新老问题"掣肘,两国在经贸合作上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安全上印度对华仍存在"战略焦虑"。在中印高层均有意愿引领两国关系发展基础上,中印需建立基本战略信任,从消极方面进行"止损",并增加彼此之间新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南亚地区形势稳中有乱,大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小国动荡加剧、经济不振。印度外交活跃,地缘政治因素对南亚影响上升。地区安全旧患未除,又添新忧。中国和南亚国家合作续有进展,机遇挑战同步增加。印度经济重新提速但莫迪改革遭遇阻力莫迪政府执政地位稳固,将发展作为施政第一要务,为改革拟定"路线图",在吸引外资、放松管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启动金融和国有银行改革,撤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印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相互毗邻的大国,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等战略,但中印彼此的战略对接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2017年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不仅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而且使双边关系出现倒退,并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南亚地区的推进。未来,中印双方需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进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提出"巧实力"的同时,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女权外交"。奥巴马政府在第一任期内任命了负责全球性别平等事务的无任所大使等重要职位,推出多个相关政策文件和行动纲领,并开展了一系列"女权外交"活动。"女权外交"在美国外交寻求突破与变化之际提出,成为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很好地诠释了"巧实力"战略中的"巧"字。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5月16日,在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的选举中,印度人民党(BJP)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DA)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选举胜利,首次单独成为议会多数党。这意味着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将组建下届印度联邦政府,成为印度新任总理。十天后,在印度总统慕克吉的主持下,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宣誓就职。此次选举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  相似文献   

16.
奥巴马政府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公开其在"南海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敦促各方尽早达成一份"完整而有效"的"行为准则"。美国通过将该行为"合法化",主导该议题话语权,以及整合东盟内部统一立场等举措,积极推动"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政策呈现一系列鲜明特点,如以"全政府联动方式"推行其政策,力主"协同性外交"展开磋商,以"协调者"之名行主导者之实,政策高开低走等等。经过奥巴马政府的努力,美国强化了菲律宾、印尼等国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的立场统一,也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调整产生影响。美国未来将会延续其基本政策立场,特朗普政府在"行为准则"问题上的介入有望弱化,目前其政策举措缺乏其他配套策略,对东盟及相关机制的重视减弱,并且鼓励其他域外大国发挥作用。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排除干扰,以中国方案助力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熊炜 《南风窗》2008,(20):47-48
由于欧盟的复杂性以及欧盟传统大国内政外交的局限性,中国对欧外交应加强间接战略,以迂回方式取得更大效果。譬如,不把希望仅寄托在"大国主宰"上,而同时加强针对中、小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案和新举措的不断推出与逐步落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体系也不断完善。该战略体系主要由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手段和战略布局五个方面组成。在战略环境研判上,需要全面系统认知国情和世情,把握两者互动日益密切的态势。在战略目标设置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为战略目标。在战略利益界定上,重点关注中国的安全、政治、经济利益,科学区分战略利益层次。在战略手段运用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协调国家、社会、个人等的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安全、经济、外交和规则等手段。在战略布局中要把握好时空定位,在不同地理空间和领域不断优化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确保各战略要素之间的平衡,实现"权力政治"向"规则政治"、"大国外交"向"强国外交"、"经济导向"向"战略导向"的多重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印度的大国外交在2005年相当活跃,尽管其当家人、印度国大党资深外交家纳塔瓦·辛格在岁尾临近之际因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腐败案的调查中不幸落马,被曼·辛格总理从外长宝座上撤下。印度舆论认为,以纳·辛格外长的声望而言,无论这次腐败案的最终调查结果是否真正涉及其本人,它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外长复出的可能性,按印度的政治道德要求,是微乎其微的。这位外长为印度的大国外交做了很多实事,其中  相似文献   

20.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是中印关系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因为中国新任总理将首访放在印度,不仅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而且也表明印度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正在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