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凡中的奋进——访北京和平里街道工委书记于俊杰■本刊记者/晓青王蒙以50、60年代北京市东城区团委为生活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曾轰动文坛。这篇小说曾给那时的一代青年以思想启迪。而今改革的大潮已席卷神州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  相似文献   

2.
作家王蒙曾有篇小说叫《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建国初期组织部门里年轻人的形象。在本期“党刊关注”的采访中,我们也接触到静安区委组织部里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阳光、有活力、朝气莲勃、热情洋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党建工作有思考,有激情。这样的青年队伍在各区县的组织部门中不是唯一,但却是颇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3.
见到王蒙之前,记者对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部长作家充满好奇:只有高中毕业的他,没有受过文学专业的系统教育,却写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当年,未满14岁便投身革命的他,怀着"做一个职业革命家"的最高理想,却被打成右派,后来远赴新疆,被迫停笔20年;20世纪  相似文献   

4.
见到王蒙之前,记者对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部长作家充满好奇:只有高中毕业的他,没有受过文学专业的系统教育,却写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当年,未满14岁便投身革命的他,怀着“做一个职业革命家”的最高理想,却被打成右派,后来远赴新疆,被迫停笔20年;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位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多产作家,却做了文化部的部长,3年后,正当人们对他的工作频频表示肯定的时候,他辞职了;如今,已经年逾七旬的王蒙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在新作不断的同时,他主持下的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工作更是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小说始终存在循环与重复的政治场景描写。政治一直是王蒙小说的主题,王蒙通过重复而循环的描述,让读者不断重历当时的历史,这样的重复显然与米勒的重复观有了重叠,本文试图通过J.希利斯.米勒在其名著《小说和重复》中阐述的重复观来审视王蒙,从而窥见王蒙的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6.
王蒙,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王蒙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王蒙先生多年来情系台湾,热情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在文坛留下佳话。本刊特别邀请到特约撰稿人进行独家专访,为读者精彩呈现王蒙先生的涉台历程。  相似文献   

7.
正他的研究,使"桂学"作为一门区域之学与全国各省地方学研究齐头并进,为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84年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胡大雷已在广西工作了34年。这34年,胡大雷成绩斐然:在《文学遗产》上发表过《玄言诗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等8篇论文,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过《玉台新咏为徐昭佩所"撰录"考》等7篇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最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20多年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李泽厚先生。1983年笔者的文章《〈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在《文史》辑刊第十八辑发表,李泽厚看到了,就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黄德志女士说:"有一个年轻人,我认为他是年轻人,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很好。你们应该找他写一本书,十几万字,我写序,你们出。"当黄德志知道我正在写博士论文后,就建议我将博士论文交给他们出,由此又引出了后来的博士论文文库。这里特别令人感念的是,当时李泽厚先生全然不知道我是谁。  相似文献   

9.
1987年留学归国以来,林毅夫已经有40多篇论文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1992年,美国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术刊物《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他的论文,这是多年来这家刊物首次发表中国大陆经济学家的论文。他的专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摘取了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学奖Z他...  相似文献   

10.
叶德均先生是江苏淮安人,1948年至1956年曾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7月去世。叶先生从青年时代开始,钻研中国小说戏曲和民间文学,成果颇丰。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遗著《戏曲小说丛考》三卷(上下册),卷上为戏曲论文,卷中为小说论文,卷下为其他民间文学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写于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建国前写的文稿,大半刊于赵景深主编的上海版《俗文学》和《通俗文学》,少数刊于戴望舒主编的香港版《俗文学》和傅惜华主编的北京版《俗文学》以及其他报刊。遗著中的另一部分文稿,是建国后写的,或建国前未曾发表,建国后写定或重写的。  相似文献   

11.
白庆祥简介:1956年生,作家、记者、新闻理论专家。曾主编《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新闻写作新教程》系列丛书多本;出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等新闻理论著作及《世纪末的忧患》等新闻著作多部;在中外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新闻传播和企业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21,(16)
正"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这样说道。"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如此说道。这篇著名的演讲是在一位年轻人的追悼会上发表的,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张思德。  相似文献   

13.
我刚刚阅读了一篇名为《那些不该入选的课文》的文章。它发表在2008年第6期《读写月报·新教育》上,作者朱华贤。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中心10楼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共50余名评论家、文学史家、作家,济济一堂,对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拉开了为期3天的热烈研讨的序幕。黄春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1956年,他的处女作《清道夫的孩子》以春铃的笔名在《幼师通讯》上发表;继1962年3月20日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发表小说《‘城仔’落车》后,他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60年代中期,又发表了诸如《小巴哈》、《北街门》、《玩火》、《两万年的历史》、《把瓶子升L去》……等众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人生行路》与《情结》,是台湾女作家颜陈静惠的两个中篇小说。1953年出生的颜陈静惠,作品虽然不多,却篇篇精彩可读,颇受台湾文坛瞩目。1983年,《人生行路》获得第六届《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在评审会上曾有评委指出,这篇作品的主要特色之一,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这显然指作品的结构。1988年,颜陈静惠在《皇冠》杂志第416—418期发表了又一中篇小说《情结》。无独有偶,它亦是“长篇题材,用中篇来写”。可以  相似文献   

16.
《政策》2005,(3):44-44,56
2004年4月,由《政策》、《党员生活》、 《湖北组织工作》杂志联合组织的"科学的发展观与党 的建设"征文活动,已于2004年12月底圆满结束。经 认真评审,共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 篇。对获奖作者将颁发证书,并给予适当奖励。现将 获奖篇目公布如下: 一等奖(4篇)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作者:邹正金(五峰县委) 刊载《政策》杂志2004年第11期 《旗鼓垴上领头雁》 作者:田隆健晏辉李犁(成安区委组织部) 刊载《党员生活》杂志2004年第5期 《公仆心民族情》 作者:波亮(神农架林区民委)  相似文献   

17.
开心乐园     
一位年轻人想成为一名歌星,未能如愿,他就又想当作家。为此,他苦熬三天三夜写了一篇小说投寄到一家有名的杂志社,投稿信是这样写的:“哈罗,朋友们好!我叫XX,来自XX,很高兴认识你们,在这里,我为大家献上一篇我自己创作的小说,题目是《XX》,请给点掌声鼓励好不好?谢谢。对了,要是哪位朋友有足够的勇气,请帮我修改一下,谢谢!”很快,年轻人的稿件被退回来了,编辑的回信只有一个字:“嘘!”有一对夫妇从结婚的第一天起就开始闹别扭。时间一长,女的认为这样过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就向法院提出离婚。男的说啥也不同意。又…  相似文献   

18.
康式昭 《文明大观》2001,(11):66-69
本刊自1995年第9期起到1997年第5期,对中国文化扶贫作了系统的报导,总共五篇,此处回放第一篇,另四篇是《文化扶贫好电视架天桥》、《手拉手,奔向二十一世纪》、《为农村儿童送戏》、《报刊下乡:扶贫扶智扶精神》,作者分别是当时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康式昭和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李世凯。除了香港《镜报》,惟有本刊对中国文化扶贫工作作过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报导。康式昭、李世凯这两位作者,曾合作四十年联名“康凯”发表杂文,这组报导也是他们合作的产物。这里回放的一篇发表时署名康式昭,其实也包含着李世凯的心血。世凯同志已于今年春上逝世,谨在此寄托我们对他的哀思。——编者  相似文献   

19.
张国胜教授在《改革》2007年第9期发表了《市民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城市安居:国际比较与启示》,讨论"农民工"城市安居问题。郑白玲教授在《改革》2008年第1期发表的《农民工城市安居:视野拓展及路径优化》,对张国胜教授所论进行了"视野拓展  相似文献   

20.
生而为人,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有的人可能向自己或向别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也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却从来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仍以其人生实践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的价值问题是谁也避不开绕不了的大问题。孙观懋的小说集《撒旦的礼物》通过对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的表现,对人的价值问题作了艺术的探索。《撒旦的礼物》小说集共收小说22篇,是孙观懋10年来小说创作的选集。他说:"小说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看人生,要在一个个血肉存在丰满的人生中找回人的价值":"小说拒绝忘却,恰恰相反,它要把一切有价值的存在,用鲜活的文字固定下来,让人们永远记住。"(《后记》)他是这样认识小说的,在《撒旦的礼物》中也是这样从事艺术实践的。《小巷幽默曲》中的老段,生活很不称心,但他勤于思索,善于考虑问题。他发现,"时代的标志","不是牛仔裤,不是日立家用电器,不是奥琪系列化妆用品,也不是矗立在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