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妇女被誉为社会的"半边天",但是,总体而论,妇女解放的步履仍然十分缓慢妇女的"主体意识:"还未完全建立.本文以1847年出版的英国著名小说<简·爱>为研究对象并将与中国当今社会女性的意识进行对比思考,指出女性的彻底解放应是社会全体人的意识,尤其是女性意识的转变、更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伴随了一个明显的女性化转型,这个女性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女性成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宠儿;二是积极引导女性的"时尚化",并视作"现代化"的必然条件;三是将女性的"时尚化"作为女人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加以大肆宣扬.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时尚女性",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女性现代化角色变迁的交叉运作与紧张冲突.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过程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年对社会化路径的选择不同.其价值观塑造也会不同.在社会化路径选择过程中,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自我确证是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内在因素."好好活着,干有意义的事情"一语道破了<士兵突击>中主人公许三多价值观中的核心思想,这种价值观的确立缘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群体或他人的激励、群体的认同以及社会实践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中国是承诺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的49个国家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经历了妇女研究热、妇女与发展热、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热三个发展阶段。对中国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经验作一反思,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不同阶层女性的上升流动经验差异明显;在争取向上流动的机会方面,女性个体较男性面临更明显的社会性别因素限制;女性个体反抗社会性别因素限制的力量有限,其"代价"也主要由个体承担;女性个体承担的"代价"对女性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负警示作用.因此,社会性别因素对女性上升流动的影响强化了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不利于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社会,继"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以后形成的关于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是社会性别与发展.它从以人为本、平等公正、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全面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社会性别纳入发展主流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最为出色的报纸之一,它的成功与其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发言、议论始终以民族大义、人民利益为重的民生观有很大关系.<大公报>无论是在报纸的版面布局、报道风格、报道方式还是报道的角度方面无不彰显着民生观的办报风格,其"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溯本求源: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韩国通过将性别平等纳入主流价值观、相关法律法规的积极跟进、建立协调合作的国家机制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在短时间内使出生性别比回归正常,给中国有益启示。在已初步构建推动女性发展和社会性别平等促进法律保障体系的同时,注重加强法律的回应性和可操作性,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将性别纳入决策主流"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产生的<行动纲领>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存在的妇女问题,在正确的性别观点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来研究消除障碍、促进妇女发展的途径.男女平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将性别纳入决策主流"的高度体现,更是我国的鲜明特色,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宣传"将性别纳入决策主流"的口号,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杂志>之间的亲密合作是上海沦陷时期其他文学期刊无法企及的.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则是精心呵护与培育作为新星的张爱玲,这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张爱玲更大的文学空间.<杂志>的"热捧"与顺畅的传播渠道是张爱玲"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家与期刊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令人羡慕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其进展状况既与其他国际学术思潮密不可分,又同各种社会运动息息相关.我们通过"交叉性"和"男性研究"两个相关学术概念,可以看到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大陆也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但是在社会性别概念被中国妇女研究界相当广泛地运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发展深度尚有不足.社会性别研究者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使其走出学术的边缘境地,短兵相接地同男性中心文化交战,发挥社会性别批判性理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非洲和平进程中,妇女成为实现和平的非暴力力量,女性在建设和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维护了自身的安全。梳理布隆迪和利比里亚两国内战对妇女的影响、妇女在结束内战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战后重建中妇女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可以发现,布隆迪和利比里亚妇女既是两国内战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当地实现和平与建设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布隆迪妇女发展存在"社会性别主流化已成为现实"和"社会性别不平等"之间的巨大差距;利比里亚则仍然处于由战争到和平的过渡期,精英女性参与决策与妇女低代表性并存;发展问题是两国和两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发展主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后期,女性的性别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颠覆男权中心文化成为铁凝这一时期创作的焦点.这些在她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中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社会性别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实质上是在人为因素主导下对女性出生与生存权利的非法侵犯与强行剥夺,而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现有社会经济基础上父系家族制观念残余与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形成了不合理的性别结构和性别关系.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联性因素的分析表明:出生性别比失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某些特异的社会因素推向边缘化的一种自身地位下降或自我和群体价值缺失的重要标识.因此, 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其关键是要真正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大力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保证实行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最早的史学文本,到<圣经>、<古兰经>,再到近世林林总总的历史著作,无不是history,即"他史".只有到了19~20世纪女性的觉醒,妇女运动的波澜,社会史的成长,及"从下向上看"历史视角的出现,才开始发掘人类历史上女性的形象,研究女性的历史轨迹,即herstory--"她史".这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中国从"他史"到"她史"的研究转换主要来自外在的刺激,这就是itstory"它史"的影响.在国内还没有现成的妇女研究理论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以"它山之石"来构建自己的性别理论和性别平等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使传统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妇女学理论研究中的性别视角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它直接影响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现实妇女问题研究和妇女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和统领作用;同时,对现实社会的女性群体,它更应是一种指向和愿景,具有方向指引、角色定位和意志激励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多元、多变的社会,我们只有用多棱的社会性别视角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才能保证性别视角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电影<色·戒>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拍给男人看的,目的是满足大众欲望化窥视.它的核心情节围绕着男女之间的情欲展开,把女性作为纯粹的欲望化客体.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洁白的"床"成为女性的生存空间和男权社会宣扬男性至上的新隐喻.  相似文献   

18.
就1904~1908年间的<东方杂志>而言,对其"选报"特质任何程度的强调都不过分."选报"对于这份刊物来说,既是"体例",又是格局.对于<东方杂志>来说,或许最为贴近其本身的考察,便是将其置入晚清报刊舆论的众声场域中进行探讨.一份杂志的命运居然牵涉着一个时代舆论的呼吸,这一见微知著的可能性虽然无法预见,却又正是"选报"本身所蕴含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高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性别或女性学相关课程在教学实践上需要总结既有经验,为新文科探索提供参考。新文科的理念之一是以解决问题为轴,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融合。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在知识内容、价值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此作出了新探索。在知识内容上,课程结合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对性别与女性发展的不同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教学,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实现了学科的交叉与互通;在价值观念上,课程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予以辨析、反思,对传统性别观念有批判和继承,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课程融合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雨课堂等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将被动的教学变为主动探索,同时一些高校的课程还将课外的活动、讲座乃至学术年会整合在一起,丰富和延伸了课堂内涵。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相关课程不仅在推倒学科隔离墙的道路上真正先行,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也为真正完善妇女权益保障,促进男女平等的国家使命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新一轮市场开放、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社会的分化分层,与西方合作的女性时尚杂志迅速而广泛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白领女性,成为她们以形象、时尚、消费获致女性性别认同和阶层认同的教科书。时尚杂志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对女性气质、服装与身体的形塑与改造,是通过女性性别技术和中产阶级身份的教科书两个关键隐喻进行的;时尚杂志通过服装等身体技术,本质化了男女的性别人格,掩蔽并再生产社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