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7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注定要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注定要影响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注定要让世界永远瞩目的重大事件,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气壮山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过云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响彻天宇的惊雷。云南各族人民终于在震撼中醒来,在希望中奋起!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但那支打着红旗的队伍从未从云南各族人民的心中远去。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承蒙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云南日报社文化生活部的大力支持,我们特推出这一组文章,献给伟大的长征。  相似文献   

2.
正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组织力量对长征所涉地名进行整理,编撰了《星·火:长征重要地名录》一书。该书由王胜三主编,是红色地名文化系列丛书的第二部,系《印·记:二战重要地名录》的姊妹篇。全书共收录红军长征涉及的120个重要地名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过云南,在云南境内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并得到具体落实,彻底纠正了"左"倾路线,红军实现了新的战略转移,为长征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红军过云南又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具体实践和完善的时期.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和践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各族群众反压迫、反民族歧视,尊重各族群众宗教信仰,在各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各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留下了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创造》2020,(1)
红军长征过云南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前进的同时,也客观上促使长征精神在云南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论文在梳理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云南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路径,重点围绕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中心工作的展开,把握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政治保障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可顺祥  徐丛山 《创造》2013,(1):48-51
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对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2012年岁末,为学习好、推广好中央金融机构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大经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赴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调研学习,并专访了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念宁.  相似文献   

6.
长征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不仅是对红色文化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理入手,从四个维度对长征文化资源精神、教育、社会、经济价值展开分析,在透视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政策性投入失衡、地理位置偏远、整合程度低、经济带动能力不足的困境基础上,提出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理念—制度: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整体规划: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多维开发的引擎;活化利用: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内引外联功能增强的关键;模式优化: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易水 《创造》2014,(10):22-24
正长江经济带将打造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云南将成为面向西南周边国家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省份"走出去"的先行区。长江云南段,称为金沙江,流经云南迪庆、丽江、楚雄、昆明和昭通5个州市,并在昭通市水富县形成长江第一港口水富港。作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云南,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区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  相似文献   

8.
长征时期,红军曾经两过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地区。能否处理好少数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长征的成败。党和红军在云南地区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联合;贯彻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注重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武装政权,增强少数民族自我解放的内生力;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经济,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些政策都在云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源泉 《桂海论丛》2012,(3):101-105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维护少数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并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实施,获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回顾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总结其经验,对于发扬长征精神,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红军在长征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长征精神中的"爱国""无私奉献"以及"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思想,对提升国家凝聚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壮丽史诗.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孕育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教育、启迪、激励、鞭策后代.励志图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洁吕金伟 《群众》2023,(10):27-28
<正>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带际结构特征。以长江、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等条带型文化资源为基础“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已经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长江经济带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上、中、下游文化习俗、人才资源、文化市场等不同要素体系各具特色却又彼此关联。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文化要蝶变成为引领长江流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须下好长江文化产业带发展这一“先手棋”。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1)
<正>长征新征程神箭破凌霄2014年12月7日11时26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4星发射。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此次发射也令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全球第3个航天发射达200次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论发展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思想战线》2000,26(5):78-81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但在一段时期,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是进入21世纪后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认清形势,从多方面积极促进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开创云南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观点·调查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共大理州委书记顾伯平在《求是》(2003年12期)上撰文指出:新形势下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以昆明高校247名来自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云南的印象、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情况,以解读云南在桥头堡建设中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播效果。当前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东南亚留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深入,同时他们了解途径相对单一。因此,从"加大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多语种的外宣网络平台;依托留学生课堂教学,设置云南本土文化系列课程;打造云南民族文化品牌,扩大云南民俗体验途径"等方面提出增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旭 《当代广西》2023,(5):9-10
<正>2021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广西,他在参观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体现出的“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广西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用好这些红色资源。放眼整部长征史,经此一战我军最终突破封锁、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急速变迁,给世界上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带来极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被打破,文化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云南多彩的民族手工艺面临着冲击与适应,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长征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传承长征精神,不仅要挖掘理论学习深度,还要创新发展理论学习载体,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赋予长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