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异议。有人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人认为“核心”和“实质”是有区别的;有人认为恩格斯主张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列宁主张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这种正确观点上后退了”,等等,各种看法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也谈点个人浅见。“辩证法的核心”和“辩证法的实质”,这两个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先提出来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方法论主要源于唯物辩证法。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的三卷雄文之中 ,人们把他的哲学思想概括为“实践的哲学”、“改革的哲学”、“开放的哲学”、“求实的哲学”,他们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哲学方法论的基础是《矛盾论》所发挥的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邓小平在太行山闹革命时就说过 :“全党都要照辩证法办事。”两位领导人的哲学方法论都源于唯物辩证法 ,这是共同点 ,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创造》1993,(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搞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税利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世界辩证发展和内部规律的深刻揭示,恩格斯曾经把它“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费尔巴哈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认识真理,掌握规律,有效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正确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客观情况,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和贯彻十四大精神和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必须掌握唯物辩证法。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小平同志重要谈话,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中国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李刚 《传承》2009,(8):26-27
只有充分结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线索。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恰当运用也有助于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讲深,讲透,讲明白。  相似文献   

5.
肯定否定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毛泽东1958年1月首次提出了肯定否定规律,可惜他并未系统地、详细地论述这个规律。30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杨超同志,在其著作《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中论述的《肯定否定的名和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试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鲜明特色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王修智牢牢掌握唯物辩证法,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处处充满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个鲜明特色。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上。(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材分析“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的综合探究课,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本单元综合探究是让学生在学习了各课内容之后,对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形成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整体性认识。本课内容具有高度的理论综合性和鲜明的思想教育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括梳理了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四个理论贡献:在马恩创立并全面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明了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阐述了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根本;明确指出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联系在于事物内在的自我否定;提出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并简要评价了该文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担负着指导《唯物辩证法发展史》研究生的任务。过去这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学说,列宁怎样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又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丰富发展了唯物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有几条?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肯定辩证法有三条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当时,由于哲学战线上主要的任务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因此,他们花了很大精力论证辩证法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未曾深入研究辩证法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核心的玄学就已经有了朴素辩证法。玄学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即辩证法;五行是朴素唯物主义。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就即朴素唯物辩证法。这种规律里的返璞归真,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画中有很多关于辩证法的关系——譬如说有与无、正与负、唯心与唯物、艺术与生活、现实与浪漫的辩证等等。国画中的有与无是受道家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必须了解矛盾问题(即对立统一问题)和掌握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因为矛盾问题和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而要了解矛盾问题和掌握矛盾规律,必须弄清楚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刘学义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  相似文献   

14.
汪德平 《理论月刊》2003,(10):24-26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探讨。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包括: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观点,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注重全面开放与重点开放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的辨证统一,强调以自力更生自主,争取外援为辅。  相似文献   

15.
对“新陈代谢”这个规律,有一种认识是:“新陈代谢本来是生物学的专门用语”,它“并没有揭示出生命过程的内部矛盾,更没有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由新与旧的矛盾斗争推动的。”(见封毓昌、冯贵贤同志的《新与旧的关系及其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位置》,以下简称《位置》,载《南开学报》1980年第六期,光明日报百家争鸣栏和新华文摘1981年先后摘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读《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王锐生这部著作是袁贵仁同志应北京市有关部门之约,作为北京市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物而写的。书名叫《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很恰当。因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  相似文献   

17.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联系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由联系出发就能形成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和基本体系。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联系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期获得对联系的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把握。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的普…  相似文献   

18.
坚持唯物辩证法理顺现代化建设中的基本关系张桓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的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统观全局,驾驭全局,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将唯物辩证法"否定规律"理解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并回归起点"是片面的、欠完整的。唯物辩证法"否定规律"较为全面完整的内涵应是"双重否定"和"永续否定"。"双重否定"指否定过程中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相互否定;"永续否定"指事物否定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连续性。唯物辩证法"否定规律"较为全面完整的内涵,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和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20.
发展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一个总特征和基本观点,它既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二至第四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把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简单地理解为发展的普遍性,缺乏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为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具体分析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全面认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要求1.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动、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