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样美丽     
认识点点纯属偶然。我碰巧来到这个小城实习,碰巧寄居在叔叔战友的家里,碰巧婶婶的朋友有个失明的小女儿。许多个偶然的交叠让我们必然相识。长辈们的意图很明显,我们都是有缺陷的孩子,我又年长她10岁,也许,我可以在她的成长轨道上留下一些痕迹。她实在是个漂亮的女孩,眼睛很大,只是没有焦距,也就没有清亮的色泽。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姐姐,你能听到我说话吗?”我说能,因为姐姐带了助听器。她“哦”了很长时间,然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我仔细盯着她的脸,很显然她已经学会了努力掩藏自己的情绪,但我还是感到了很深的落寞,像极了10年前的我。…  相似文献   

2.
排名     
我在家里排名第一,顺序是我、妻子、孩子,这是户口簿上的排法;还有另一种排法:孩子、妻子、我,这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排列法。无论怎么排,妻子都屈居第二。妻子也有不满的时候,问我她为何就不能排第一?我说你实际就是第一,我说电视上你都见到了,无论什么规格的会议,总是以首长为中心,其他官员在首长左右依次排开,你就是我们家的“第一”,就是我们家的“首长”,左边是我,右边是孩子。妻子一乐,马上打发我去洗碗,说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她是在行使职权,我只好开溜,说要赶时间到单位上班。到了单位,我排名第几呢?单位…  相似文献   

3.
做出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孩子变成“成年人”的过程。有一句话很扎心,说中国现在最不缺拿着高学历的“巨婴”,最缺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的确,无论环境如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都是最吃香的。最近一个女友跟我絮叼她侄女的事:“她大学毕业后,总觉得普通工作配不上她的学历,除了所谓的精英层工作,啥都不愿意干,又说要考研、考公务员,4年过去了,还靠父母养着,关键是父母也觉得一个大学生干普通工作不合适目前还荒废在家里。”  相似文献   

4.
编辑老师:您好!我这几天心里有些烦,刚刚从老家过完年回来,本应该高兴,可家里的事实在让我放心不下。我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去年已去世,两个哥哥要分家,可谁也不想赡养母亲,没办法,姐姐就把母亲接到她家住去了。可家里的东西,除了留给我一间小西房,都被两个哥哥分掉了,那是我父亲一辈子攒下的钱盖的房子和购置的东西。春节时在姐姐家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去找大哥理论,可大哥说这是村里的规矩,长子就该多分,闺女是不给的,而母亲是“自愿”跟姐姐住的。您说,我哥哥能那样做吗?保安员…  相似文献   

5.
生活已然令她变得粗糙“弟,妈病了,正抢救呢,你快回来吧。”这些年,每次看到姐给我打来的电话,我都不由得心惊肉跳,原因是本已次数少得可怜的电话,从来都没有给我带来过好消息:不是她离婚了,就是我的外甥女儿菲儿上某某学校需要多少钱,再不就是爸妈出了状况。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从我大学毕业之后,我这个做弟弟的,就一直是她的主心骨,当然,也成了她求援的惟一对象。可能也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吧,我开始直呼她的名字,而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跟在她的身后,一声一声地叫着姐姐。这样称呼她,第一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第二也是在不自觉间,显示着一种权威。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合资企业的工作,薪酬相对丰厚,到她结婚时,为了不再让父母操心,是我给她承担了很大的一笔嫁妆费用;而她离婚后的房子,也是我眉头都不皱一下,为她付的首付。她的落魄前夫再婚后,对她和菲儿愈发吝啬,于是我让菲儿改随母姓,然后全部生活用度都由我来出。我在北京,她在大连,每年只在几个法定假日回家探望父母时,我们才能见面,每次相见,她几乎都在忙,不是忙着做饭,就是忙着出去买菜,或者忙着陪菲儿去补课。我曾尝试着让她坐下来,我们一家四I:1儿聊聊天,可是时光流转,我们再也不是那双窝在被窝里,可以讲一个通宵的黄口小儿了。我曾努力用曾经的记忆来修补我们之间的疏离,然而那些深深刻在我心里的温情时刻,当我说给她时,她却都不记得了,还总是反问我:“有这事吗?”她永远不会知道,每每她如此反问一句,我的心里就会多凉一分。  相似文献   

6.
血书救弟: 我以一个姐姐的名义 新丽悄悄地从床上爬了起来。 在父母的叹息与抽泣声中,她无法入眠。 半年前,这个家庭便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15岁的弟弟王春雷突然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患者!13万元的巨额手术费用压得父亲愁眉不展、母亲整日以泪洗面。为了救弟弟,家里的借款在数月间已陡增至4万余元。 “认识的人都借遍了,能不能向不认识的人借呢?”王新丽突发奇想。“写封求助信求报社发一下,兴许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 想到这里,她立刻拿出了纸和笔。亲爱的叔叔阿姨: 您好! 我叫王新丽,是河南省项城市一名即将毕业的中专学生,父母都是项城市孙店镇祁桥村的农民。今年5月,我弟弟患了白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安》2014,(19):49-50
我叫徐西波,老家在山东省泰安新泰。1997年来到济南市振邦保安服务总公司天桥分公司,到现在已经17年了。17年的保安生涯,将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敢作敢当的保安员。我在家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我出生在一个不大的村庄,也就几百人。老家人的思想比较传统,文化程度低,觉得家里就一个男孩就应该呆在家里,守着父母。因此,中学毕业后,由于没考上学校,我就留在家里,帮着父母务农。从小没出过泰安,很想到外面去看看。不图赚什么钱,但想丰富一下阅历,也想在年轻的时候闯闯。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8.
来到城市已经两年多了,我自己感到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是每当想到自己的环境,都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我的姐姐前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省直机关,我们村出过十几个大学生,但只有姐姐上了研究生,到了省直机关工作,因此她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去年,姐姐生了孩子,由于姐夫家也是外地人,孩子没有人照看,姐姐就让我过来帮她照顾孩子。前些年,虽然我也曾到姐姐上学的地方住过几天,但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能跟着姐姐在城市里生活几年,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与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在5个兄弟姊妹中,她最看重我,因为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姐姐…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很尴尬。我还是没能完全听懂纳西话,就因为这个原因,弄得我现在很难为情。那天下午早些时候,村长的妻子来到我们家里让我报名参加活动,我听懂了她说要交15元钱,没听清还要凑东西。看到她拿出米、油、鸡蛋,我知道我又没完全听懂她说的话。还好,我的纳西朋友们很快帮我解了围。“没关系,你别着急,你已经交够了。”那个矮胖的妇女干部轻声地笑着说。她总是面带笑容,难怪她被选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她代表全村妇女参加村委会和乡政府的会议。“我来帮她交香油,其它那么点儿东西就算了。”村长的妻子插话说。事情就这么定了。妇女主任笑着把…  相似文献   

10.
家里一直催我赶快和阿沐把婚事办了,总是重复着那句话,“都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女人一过三十就叫大龄青年,阿沐那么好的男人。” 前一段时间我最好的朋友艳儿向我宣布:我终于要结婚了!这个一直嚷嚷要独身的家伙早忘了她是单身同盟的发动者。她带着一脸幸福一脸不解地问我:“你怎么就不结婚呢?”我说:“我要忠于我们的组织。”她大笑说:“见你的鬼去吧!盟主都结婚了你还坚持个啥呢?!”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大山里的袖珍姑娘,从小失去了独立行走的自由,从农村小学,到省城大学,妹妹的双肩是她的双脚,而姐姐的精神也给了妹妹面对挫折的勇气,姐妹俩相互扶持,十年寒窗,终于花开并蒂。这个故事发生在贵州岑巩县平庄乡榜上村一户贫寒农家,姐姐的叫周凤菊,妹妹叫周小岑。妹妹:姐,我背你上学"我姐姐的头和脚摸上去软软的没有力气,4岁才勉强能走路。"周小岑回忆起妈妈李复兰小时候说姐姐的情景。姐姐的脚残疾了,天天坐在床上,连上厕所都要人扶,父母要外出打工,照顾姐姐的任务就落到了妹妹周小岑身上。  相似文献   

12.
奶奶     
杲杲 《观察与思考》2002,(12):41-41
妻妹来我住的这个城市工作,在我家里呆了几个月。她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再或者就是常人所说的那种“新新人类”。她的思想与我们截然不同,对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来火葬场工作时,只有17岁,一干就是七八年。22岁那年,县城床单厂的一位女工瞧上了我,要跟我恋。她叫孙娟,比我小一岁,模样儿挺俊。我问她:“咱是个火化工,你不嫌弃?”她回答:“我看中你这个人了,你干什么工作,我不在乎。”孙娟姐妹弟兄十几个,她排行十四,人们戏称她“十四小姐”。她的父母都不在了.长兄如父,我那未来的大舅哥是一家之主。对于我俩的婚恋,他们全家人反对,一大堆大嫂子,舌头快得像刀子。这个说:“找个烧死人的,你不嫌丢人,我们还嫌丢人呢!”那个讲:“烧死人也行,那得大把挣票子,你嫁小朱图什么?…  相似文献   

14.
弟弟几次邀请我和姐姐到菲律宾探亲,姐姐都不去,她一会儿说这个原因,一会儿说那个不便,但母亲和弟弟来中国时,姐姐都会来和他们聚会。  相似文献   

15.
陈粒  毛迪 《创造》2008,(3):88-89
罗德春,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每年的岗位练兵,我都想拿第一名,拿到了全厂第一,我就想拿全路局第一,然后再拿全昆明第一……”她说,“我从小就性格好强,不认输,都说我像男孩子”。  相似文献   

16.
<正> 如果不读书,我还是个渔民我出生在福建海边一个渔村,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挣的工分抵不上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入不敷出。两个姐姐也很早就下了田,挣点工分以缓解家里的“超支”情况。而在我们海边,因为土地贫瘠,光靠种田最好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7,(11)
正之前回家的时候,我发现身边不少人都不能理解我的工作。开始我还会解释,后来我就直接说自己是写字的。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嘲讽我,还有些说我是被传销洗脑了。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儿。最令我惊讶的,是同一小区的发小。她已经结婚了,有房有车,孩子也已经三岁了。在她的眼中,人生就是安稳,就是老公和孩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她对我说:“你在北京又攒不了几个钱,以后买房子不还是要靠家里?不是给家里平添负担么?再说了,你又不是那种  相似文献   

18.
生活的感觉     
<正> 妻妹来我住的这个城市工作,在我家里呆了几个月。她是一个追求时尚的人,再或者就是常人所说的那种“新新人类”。她的思想与我们截然不同,对生活  相似文献   

19.
罗译 《人权》2012,(3):13-15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下午的情景。”彭燕说,脸上的表情变得沉重起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如果她的女儿离开这个世界,那她也不想活了。”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游泳课拉吉先生第一次上游泳课。一小时后他对教练说:‘哦想,今天是不是就练到这儿吧!”“为什么?”“我实在喝不下去了。”最后一张警察拉住一辆超速行驶的邮递车,司机怀着能够被从轻发落的希望解释说:“您知道,我正赶着送完最后一张报纸。”“真是太巧了,”警察说,“我也正赶着送完最后一张罚款单呢!”穷孩子彼得的妈妈告诉彼得说:“在学校里应谦虚、谨慎。要说我们家里很穷。”学校里,老师让同学们写作文《我的家庭》,下面是彼得写的作文:“我叫彼得,我家里很穷,我的父母很穷,家里的花匠、厨师也很穷,我家里所有的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