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保持“一超多强”基础上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和近期南海局势骤紧,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引导职工冷静分析国际政治趋势,将其爱国热情转化成爱岗敬业的动力,最终转化成建设中国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贫富差距扩大对美国广大的较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参与造成了负面影响,政治权利上的实质不平等程度扩大。与之相伴的政治极化现象使政策僵局频现,低收入民众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照顾。从形成原因和政策应对情况来看,美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和政治极化趋势相互交织影响,两种趋势可能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3.
李华锋 《桂海论丛》2006,22(6):63-65
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全球性国际社会。这启示中国应当在坚持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原则基础上,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塑造和谐国际社会为目标,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融入中做到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并重,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灵活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以及特定国际事件的国家利益纠葛共同影响了对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适用.进一步导致了与“政治性目的”有关的国际劫机犯罪的司法协作困境重重。此类劫机事件的困境实质上是各国国家利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与政治自由以及国际打击劫机犯罪等诸多需要的体现。而解决困境的现实方案则是:将具体的“政治性”国际劫机事件所涵括的现实国家利益纠葛作为首要的价值砝码,兼顾事件的人权保护意义与政治自由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关系中,利益关系是影响国际行为的基本因素,而国家利益则是在国家对外行为中发挥作用的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因。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某种外交政策,实施对外职能,是与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分不开的。可见,国家利益是目的,外交政策、对外行为则是为保证、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而服务的手段。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斗争与合作并存。斗争并不完全排斥合作,合作中有斗争,在斗争中合作。合作与斗争都是受国家利益制约的。斗争是利益的驱使,合作是利益的需要,国家之间的分离聚合、亲疏冷热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王爱娟 《前沿》2006,2(10):243-245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问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主权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行事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的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并极为抽象。国家利益既是民族的或全民的,又是阶级性的;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随意性;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国家利益的动态性为国家利益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旺 《求索》2014,(5):4-9
历史理性是国际政治思想史上介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一种重要传统。主要代表有卢梭、柏克、黑格尔等人。该传统在哲学上的出发点是对人性持有双重立场,由此衍生的国际政治观一方面强调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相信人类理性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进步。历史理性试图谋求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这一立场对于当代世界政治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并存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商品意识将沿着商品交换的渠道侵袭人们的思想.加上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采用“和平演变”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我进行渗透,企图不战而胜.因此,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9.
刘同舫 《理论月刊》2005,1(12):44-46
技术与政治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互动发展。技术具有政治功能,在政治技术化的过程中,技术影响政治包括两个维度:技术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清技术政治功能的两个维度,对于提升政府能力、保持政治稳定和维护国家利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益明显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不断凸现的负面影响,使国际气候合作成为目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国际关系问题。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在国际气候合作领域如何权衡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如何通过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做出理性选择,成为关乎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中国基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在国家主权、经济效益、国家软权力等国家利益认知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未来我国应在新的国际气候规范的框架内完善国内法律制度,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低碳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参与和引领国际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重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是"新冷战"趋势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建立新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治理理论与政策,已成为"新冷战"趋势下中国国家安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日益明显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不断凸现的负面影响,使国际气候合作成为目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国际关系问题。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在国际气候合作领域如何权衡全球利益和国家利益,如何通过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做出理性选择,成为关乎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的重要课题。中国基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在国家主权、经济效益、国家软权力等国家利益认知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未来我国应在新的国际气候规范的框架内完善国内法律制度,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低碳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参与和引领国际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国家核心利益之所在,也是国力角逐的新话题。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蕴涵着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一元指导与多样并存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五个统一",对于坚持政治导向、增强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和强化国家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全球化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岩 《前沿》2007,(11):28-30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起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动态的过程。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对各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伴随着族际政治的矛盾发展,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出现冲击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并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危机。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的国家认同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积极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形成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滕淑娜 《青年论坛》2008,(4):129-131
二战后,英国在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形势下提出了西方联盟的政治策略。这对于维护二战后英国地位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政治领域,任何一个国家推行的外交和政策都有一定的理论根源和理论支撑。分析其政策背后的理论对于每一个政府的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英芬 《前沿》2010,(5):50-54
话语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在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构建中,进行自我认同、利益表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话语权的强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的直接体现,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综合反映,它承载着话语权国的国家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和文化霸权,掌握着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使得国际格局在价值取向、法律体系、制度安排、舆论导向等方面更多体现着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并崛起着的大国,在迅速发展并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必须应该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才能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而掌握和获得国际法律体系的话语权,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田应奎 《前进》2000,(5):21-24,47
展望未来世纪,在当代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推动之下,世界政治经济化、国际格局演变、国家主权让渡以及全球协同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重大发展趋势。认识和把握这些战略趋势成为迎接全球化挑战,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一、世界政治经济化趋势及其深远影响走向新世纪,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已使当今国家和国际政治的经济化,成为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大趋势,并出现如下两大历史性转变:一是国家政治重心转向经济发展,政治为经济服务成为世界政治的普遍原则;二是国际政治联盟让位于国家间经贸合作,意识形态之争…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性凸显。政治生活作为增强公民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既缘起于当前公民国家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更在于政治生活与增强公民国家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社会规范机制、利益互动机制、激励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作用机制。加强公民政治生活的制度建设,拓展公民政治生活空间、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建立公民国家意识评价奖惩机制是政治生活对公民国家意识增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伦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传统现实主义的政治观以权力和利益为核心,以国家的自我利益优于道德原则,以权力优于正义为根本特征;理想主义的政治观以国际主义和民主主义为核心,以规范主义和律令主义为理论特征,但它们都不足以体现当今时代正在不断“全球化”、“国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以“伦理视野”的角度切入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不但紧跟了时代的发展,也使国际社会日益走向更稳定、更安全、更有秩序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吕斌  栾雪飞  孙海杰 《前沿》2010,(5):26-28
邓小平对国际战略的谋划和对中国现代化的构建,是其中国发展战略的内外两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趋势,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科学认识世界战争问题,警惕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构建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完整的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问题;后邓小平时代的党的领导集体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现代化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