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环境条件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将长期存在.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是有好处的.我们必须利用人民币升值,国内财富爆发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避免在升值期间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我相信是可以的,关键是政策不犯重大错误,包括升值不要太快,幅度不能太高,管制投机资本流动,控制房地产价格等.  相似文献   

2.
艾冰 《廉政瞭望》2013,(6):30-31
如果行政审批制度和"大部制改革"仅仅立足于权力的重新分配,那么这种"改革"的成效则有待观察。2013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了几起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一是经济形势不乐观。M2(广义货币)超过了一百多万亿元,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一线城市的房市升高;前4个月GDP的实际增长率从过去的8%左右下降到了7%左右;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而地方财政的上涨主要来源于"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币汇率之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国际政治的角逐."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是目前学界与政界主流的看法,但中国为此也付出不菲代价.本文用博弈理论对人民币汇率之争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既存在现实可能性,也有其客观必要性.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至少存在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的好处,我们应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4.
汇率变化必将带动出入境旅游价格的变化,影响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国际收支。人民币升值必然会抑制入境旅游、促进出境旅游,从而恶化国际收支。应采取相应措施抑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旅游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在资源配置和设施建设投资上,要向国内旅游倾斜;要向能够同时满足国内国际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吸引物方面倾斜;不断提高国内国际旅游需求相互替代程度,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民 《求是》2011,(10)
国际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出口过度造成世界经济失衡,而过度出口主要源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由此施压人民币升值。这些论点和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国际游资流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美元与人民币利率之差拉大及国内的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高涨,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我国政府应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可考虑的措施是,设法削弱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外贸顺差越多越好的政策思路,实现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审慎开放资本账户等.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由即日起,人民币升值约2.1%,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浮动,不再盯住美元.由晚上7时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1美元原兑人民币8.28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即时升值2.1%.人民币升值后,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理财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  相似文献   

8.
近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民币要不要升值?什么时候升值?升值的幅度有多大?人民币升值后对中国及世界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题,不仅被市场炒得沸沸扬扬,而且人民币投机套汇热潮也随之高涨。可以说,不管人民币是否被低估,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机制及水平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早已是不争之事实。早在几年前我就多次撰文指出,当时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不仅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很大困难,改变了中国经济战略之导向及造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也造成了国内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房地产…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经济需要财产调节政策面对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巨大的不公平状态,通常的说法就是要运用收入再分配手段予以缓解,进一步的观点还要调节初次收入分配关系,但财产调节政策却没有被提出来。诚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对于收入分配极其不均的市场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对削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贫富悬殊的鸿沟却作用不足。在当今的"福利国家"中,收入调节的力度已经不算小。1995年美国社会保障、收入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支  相似文献   

10.
刘涛 《学习月刊》2010,(11):47-47,53
一、施压“人民币升值”的美国推手 为了在即将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前营造一个相对融洽的气氛.美国政府近来也“顾全大局”暂时搁置了对人民币升值的直接敲打。但对于中国而言.这绝不意味着来自外部的压力就显著降低了。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美国不断施加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国内坚守人民币不升值的呼声很高。本文以墨西哥经济危机为例,说明人民币若在不升不降之中形成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会产生的不利后果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政治资源分配是一种基础性分配,具有公平性和非歧视性的特点.政治资源的合理分配是一个民主国家实现政治文明的前提和底线,也是决定经济及其他分配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对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问题已经给予了高度警觉,但对于政治资源分配差距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悬殊的收入差距难以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总结政治资源分配的实际和问题,探讨公平政治资源分配的路径和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自2000年,日本国内出现“人民币升值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的言论之后,这种声音日渐放大,至2003年初,终于喧嚣四起,形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对人民币汇率的声讨。但中国政府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以应对世界局势的能力,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人民币在现阶段不升值,维护了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一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最早是由英、日开始炒作的.2001年夏,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廉价货币"、<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期盼人民币升值--日渐强烈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散布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以此为铺垫,掀起了一场发端于2002年10月,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的<中国因素>报告为引子,以"中国是否输出了通货紧缩"为主题的大辩论.  相似文献   

15.
理性分析人民币汇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国际金融海啸余波未尽,中美间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再起。美国某些势力借口对华贸易逆差冲击美国制造业造成国内大量失业,企图压人民币升值。然而,在当前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关键时刻,中  相似文献   

16.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而我国人民币汇率保持了稳定。相对于这些国家的货币,我国的人民币不贬值,等于实际汇率升值。这种情况对于我国有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施压人民币汇率的政治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上看,大国之间争夺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的利益斗争从未停止过.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产品大规模走向世界,国外一些人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越来越关注,美国的某些政客、学者对"人民币升值论"的鼓噪一直没有停息过.美国部分人、特别是部分议员越来越把人民币汇率视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莱德·伯格斯坦曾在国会证词中说:"要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人民币对所有货币的汇率应上升20%以上,而对美元汇率要上升40%左右."2007年5月,美国42名共和党、民主党国会议员组成的小组,向布什政府送交请愿书,要求对中国"不公平的人为操纵汇率"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8.
经济日报出版社2011-09-02本书是网易财经采访众多国内顶尖级经济学家关于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史诗之作。这些热点问题包括房价、通胀、百姓收入、人民币升值、国企改革、财政制度等等,它直击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9.
马正兵 《探索》2014,(1):88-95
基于省区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人民币升值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既在总体上存在,又具有区域分化特征。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是人民币升值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呈现区域分化的原因,不可贸易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可贸易品生产率提升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结构性抵消作用,这为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供了实证支持;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对各地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差异化影响并不特别突出,在利用人民币升值倒逼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坚持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路径,规避可能出现的过度产业外移和产业空心化,避免经济波动造成的福利成本。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段时期,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的问题一直是宏观调控政策争论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近期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向中国施加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此问题上升到“白热化”程度,使得不少学者也卷入政策争论与政治选择的漩涡之中。必须对读者说明的是,我国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即美元数额保持不变,而以与之兑换的变化着的人民币数额来表示汇率的一种方法。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767元人民币/1美元。现假定人民币升值10%,其汇率则变为8.2767(1-10%)元人民币/1美元,即7.44903元人民币/1美元。汇率作为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人民币升值10%,则意味着美元贬值10%。这样会对我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人民币是否被严重低估?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中国承受着什么样的外来压力和威胁?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背景下,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升值的主要利弊有哪些?如果确定要升值的话,升值的幅度和时机应当怎样把握?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学者的分析判断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