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基于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制度安排的历史必然性和理论可行性,分析了土地"三权分离"对农业经营体制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发展的趋势。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是农业经营体制发展的条件与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诱致性需求结果,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会促进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应构建符合我国实情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多元经营的集约型内涵式经营体制,需要新的理念、内容、标准、路径和保障机制,从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权益,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由于受人口数量特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特征是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洼地效应的产生。农村优质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出,造成农业生产投入要素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投资,在保证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加快农地的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当前农业信贷资金已成为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自制约,农民群众增加农业投资的欲望明显低下,影响了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当务之急要找准信贷支农的最佳切入点,增加农民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4.
促成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体制,重申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现代化问题,剑指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之症结。通过分析我国宏观统计数据,探究了人均本级财政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总体财政收入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水平,指出了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之弊端,据此对改革我国财政体制作出建言。  相似文献   

5.
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影响家庭承包制度的关键,具有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积极意义。在农民自发创新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积极引导下,我国提出了不断稳定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政策。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曾思康 《学理论》2008,(24):30-32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制度是实现农业增长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该从农业经营体制、土地制度、农村组织制度和农村市场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高素质农民新概念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新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从时代背景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从现实实践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典型示范和利益连接纽带,代表了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发展前景来看,高素质农民将从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充当农业生产经营“领头羊”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方面,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张怀友  曾涛 《理论导刊》2005,(12):10-13
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监管,是我国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经济、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金融货币政策与法律制度贯彻执行的迫切需要,也是能否抵御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关乎我国金融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不断进行监管体制创新,从目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监管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9.
王翠英 《理论导刊》2002,(12):17-19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三农”的关键是农业,农业的关键又在经营体制。二十年前我们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举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今,也只能用体制创新来实现我国农业与国际化大市场的对接。本文通过对几种对接方式的分析,提出:农业合作组织才是我国农业进入国际化大市场的最佳通道。  相似文献   

10.
处于城市化阶段的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业现代化问题,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城市发展的阶段演进。二元社会制度不仅固化了农业的小农经济格局,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而且使得我国的农民问题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不断向城市转移,并以“城市病”的形式存在,而是在农村长期积累,形成“三农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实际上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是继续在农村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经,还是接受“城市病”,通过城市化将“三农问题”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1.
The distinctive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land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have exerte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hina's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either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hanges of China's rural land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in the recent 5 decades. After the land reform accomplished in 1952 and the people's commune system implemented during 1952–1978, China adopted a house responsibility system, which w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for increasing grain output and peasants’ income. Yet, it preserved the urban–rural dichotomous economy, formed in the people's commune era, which placed agriculture in a secondary position. The low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small‐scale household management, under the current rural land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stimulated the transfers of agricultural laborers to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and cultivated land to urban land. Grain produc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are conducted most times under the political mandates rather than the economic guidance. Although the previous rural land policies and the strict residence registration helped China to avoid problems prevailing in prime cities of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ulsorily asking peasants to grow more grain and to stay in their native land resulted in outstanding social injustice, vulnerable grain production systems, and poverty in rural areas. There are also outstanding conflicts among the interes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collectives, and peasant households. More flexible rural land policies and more strict cultivated land administrations could be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ofitability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protecting the rapidly declining cultivated land. Compensations for the low profitability in grain production are also needed to encourage an increase in grain output and rur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急剧升高并长期高位徘徊.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性别失衡作为社会管理领域的重大人口问题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在当前的人口社会管理中的管理理念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就需要突破旧有的管理格局和机制,引入整体性治理理论,最终构建性别平等的和谐社会.本文描述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最新态势,评述了近年来性别失衡治理的公共政策体系,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论述了社会管理视域下性别失衡治理问题,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了性别失衡的社会管理框架,为政府性别失衡治理问题提供支持.基于上述框架,本文发现在中国的性别失衡社会管理框架中存在碎片化问题,公共政策体系需要完善,在性别失衡整体性治理的社会管理框架中要纳入对大龄未婚男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任远 《学理论》2012,(13):48-49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自治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形式。自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确定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以来,我国基层民主自治在农村迅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持。但是,村民自治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才能让村民自治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以保证国家稳定,谋取社会发展,促进民生幸福,古今中外的实践验证或体现了这一规律性的认识。据此,我们提出了我国今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界定农地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继续将土地权利"排他性"地界定给农户;鼓励农地权能分离组合,进行规模化经营;试探实行股权农地+保障农地的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6.
赵桂生 《学理论》2012,(22):107-109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包括宁夏在内全国实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目前,宁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宁夏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制和制度。可是在农村,上述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城乡社会保障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李志楠 《学理论》2012,(2):81-82
农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我国农村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丹 《学理论》2012,(13):97-98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日益革新,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开始改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政府的规划下崭露头角。将在学者们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从中国的现状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Tanzania did not have the kind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popular participation, or government bureaucratic capacity necessary for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perform well. Nonetheless the World Bank, EEC, and United States each implemented such projects there during the 1970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s varied considerably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design as well as decisions made by the implementation teams. However the experiences of all three projects demonstrate two things: n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can adapt to producer price disincentives; and both participa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require a ‘critical minimum’ level of finance and resources which the Tanzanian bureaucracy does not have. The latter observation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donors should attempt to build management capacity in fourth world bureaucracies or, as Goran Hyden suggests, avoid the government and work through other institutions and local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20.
社会作为一切人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迁。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变迁的特性。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主义的自然变迁,一种是体现人的意志的规划性变迁。将农民工纳入规划性变迁中,有助于改善其生存状况,使之成为社会变迁的有机组成部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农民工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由消极限制到积极保障,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求通过国家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有的过渡性社会群体最终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