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倪昕 《学理论》2013,(14):248-249
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对通识教育内涵理解欠缺深度、通识教育课程缺少规划、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搞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加强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建设、规划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高高校教师素质以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求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0)
以大理大学为例,概述了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分析目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对高校通识教育进行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已二十年有余,无论是就采取"通选课"的高校而言,还是就采取"复旦模式"的高校而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都不甚理想。究其缘由,核心在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被准确领会,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识课程目标不明和通识课程设置混乱。对于高校目前的通识教育改革而言,应采取对策如下:认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切实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重视通识课程改革,明确通识课程目标;认真着手通识课程设置和通识课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高校通识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通识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责任,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通识教育蕴含的育人功能、特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育理念"重知识、轻素质",教学过程"重技能、轻德育",课程设置"重分责、轻交融",教学目标"重号召、轻评价"等问题,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渠道、强化条件保障等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艳 《学理论》2013,(3):190-191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肖琳芬 《学理论》2009,(20):156-158
我国新闻高等教育在近年得到迅猛发展,然而,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缺乏发展潜力,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本文秉承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分析专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并重点结合高校新闻通识教育的特色与功效,就高校新闻通识教育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从推广和普及通识教育理念、精心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进。具体措施包括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安排通识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学制、学分制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通识教育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复合型优秀人才的必要举措,为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优化课程管理至关重要。优化课程管理,应正视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陆欣 《学理论》2013,(21):238-239
美国通识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美国本科教育享誉世界的特征和亮点,其成功之处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曲折、缓慢,因此对美国通识教育的研究会给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通过对比研究中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揭示通识教育的优势,并找出对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期为新时期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岳  薛涛 《学理论》2012,(28):168-169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纷争由来已久,从二者的关系路径来看,经过了"融合-分立-整合"的过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识教育不能完全排斥专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专业教育也需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依托。在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索一种通识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现代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本文以美国通识教育中跨文化课程的教育哲学变迁及课程实践为鉴,针对我国高校跨文化通识课程建设现状,提出在当今应提升对跨文化通识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借鉴美国相关经验,完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合理规划跨文化课程领域在通识教育中的隶属模块以及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通识素养,推进我国高校跨文化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从而培养和谐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7)
应用技术型高校因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用技术型高校完善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的路径如下:形成通识课程教学激励机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发教学大纲编制审核系统。  相似文献   

13.
俞静 《学理论》2014,(6):171-172
书院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整个通识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香港中文大学书院通识教育的范畴、修读要求、通识课程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对各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归纳了其书院通识教育的共性和特点,并提出了在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通过推行通识教育以促进国家的公民教育,其合理性在于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路径共通性。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提升路径如下:合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突出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培养优秀通识教育队伍,提升公民教育的高效性;注重提升通识教育认同,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性。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对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树立合理目标,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指明正确方向;明确课程定位,注重课程内容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网络通识课的实施,为高校拓展了通识教育的渠道,解决了高校通识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铁道警察学院的尔雅通识课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但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纯正,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待完善,此外,学生还遇到了一些其他困难。对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对网络通识课的引进平台和课程选择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实施中加强过程监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强化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并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牢网络化教学技术基础,进一步发挥网络通识课的优势,改进和提升网络通识课程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维琴 《学理论》2009,(11):171-173
地方高校通常以服务地方、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为主。本文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探讨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在本科教育中结合通识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而向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出更具市场需求的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管丽莉 《学理论》2010,(24):215-216
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模式,甚至有着不同的名称。1984年,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全面展开;1995年我国大陆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2000午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学计划。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教育制度等,所以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具体的公民教育、历史教育和其他通识教育等潜移默化地进行,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及做法和经验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无疑是一所大学办学的方向标,指导着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总结国内外通识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以利于理解其课程的配对问题,并提出大学通识教育中最主要的五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