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青岛市社区“父母学堂”发展情况,探索进一步促进社区“父母学堂”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力度.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青岛市妇联在500所社区“父母学堂”和1000名中小学生家长中开展了凋查,发放了1500份问卷,召开了5个座谈会,实地考察了17个社区。相关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父母学堂”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力求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3.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全的人格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父母为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扬州市在各县(市、区)广泛开展未成年人“社区学堂”建设.积极打造社区未成年人放飞童心、寻找童趣、体验童乐的新家园。目前,全市拥有阳光学堂、“百草园”学堂、快乐学堂、假日学堂等140多所“社区学堂”,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社区青少年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社区青少年教育项目"欢乐学堂"为个案,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强调"社区生态观"、"优势视角"和"增能"理念在社区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总结"欢乐学堂"中"经验学习"、"服务学习"的方法,进而提出"社区青少年教育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6.
《江苏政协》2014,(3):18
<正>近年来,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造成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父母过分强调成才教育,淡化成长教育。还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或干涉,导致其独立生活、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暴戾性格,甚至丧失是非辨别能力。二是学校教育方面,重智轻德,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8.
一些父母的溺爱形成孩子的唯我独尊和‘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的无竞争心理。以致家庭生活突变或进入社会后便束手无策。因此,在教育中,不妨给孩子一点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可使孩子思想日趋成熟,养成善于思索的好习惯,增加知识面,增强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父母在言行中,有意识地表露一些担忧,或者有限度地为孩子造成一些生活困难,可以促发其忧患意识。这种忧患的涉及范围应尽可能广一些,杜会、经济、天文、地理、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皆可作为忧患的由头。比如,世界人口已超过50亿,将来我在何处立足?犯罪分子突进家门,是拚搏还是智斗…  相似文献   

9.
总也长不大     
云溪子 《小康》2013,(7):102-103
儿女在父母眼中总也长不大,原因有二。其一,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小辈,自然有几分"孩子气";其二,心理上的"惯性",在父母眼中,儿女是"孩子"的代名词,三四十岁的儿女,仍然是孩子眼下,做儿女难,做父母也难。做儿女难处多多。现在的青年人大多晚婚晚育。人到中年,孩子还只有那么丁点儿大,半点儿离不开大人;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工作上正在爬坡期,职称、职务、项目,一样接着一样……做父母的难处也不少,尚且不说为儿女张罗钱买房子、为儿女的婚事操心、被啃老,仅仅家务活儿就够难的了。  相似文献   

10.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无良策的父母。这是一对善良可敬的父母在孩子抚养过程中的可悲之处:孩子称雄任性,他们一笑了之;孩子贪占便宜耍流氓,父亲简单粗暴,母亲疼爱护短;孩子盗窃强奸,他们为保面子用金钱遮掩息事;当孩子犯了死罪时,他们……这可怕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对溺爱孩子的父母最严历的报应。  相似文献   

11.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作用,是在自我评价上的一种积极态度。自信心是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备课卡片     
给孩子一个冲突如今,在中国大多数的三口人之家,孩子生活在父母营造的一个风调雨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世界里,孩子几乎是生活的主宰,他(她)需要什么,即使是条件不具备,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她)不需要的,父母也总是千方百计为他们避开。在孩子的世界里,什么叫矛盾?几乎没有这样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身上就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围着自己转的虚幻光环,于是,当他们走出父母的呵护,步入自己照顾自己的独立生活环境中时,就会遇到冲突而不知所措,导致情绪剧烈波动而不能自拔。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近期,湖南卫视引进韩国原版模式,推出亲子旅行生存体验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真人秀节目一经播出,在荧屏上创造了始料未及的高收视率。让孩子获得生活经历和成长、向父母传递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对青年家长有启发和指导实际应用的价值。教育学专家聚焦于育儿方法的评论和引导,对于有孩子的家庭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群体多出现在农村,由于父母劳务输出,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照顾,在家乡学校读书,被称为"留守儿童"。但是在我区一些城镇,也生活着一群"留守儿童",他们是外地打工者的孩子。父母把孩子留在城镇里上学生活,自己到城外打工。在乌鲁木齐市的4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就已超过1000多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充分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接受教育等多方面的隐忧他们被赋予一个酸楚的名字——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6.
杨守东 《半月谈》2004,(8):56-57
父母进城打工。正在求学的孩子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随同父母进城接受教育,要么留在原籍上学。前者虽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不现实,而后者,则会由于父母的远离。给孩子带来生活、心理上的种种困扰。这一期话题,话题”栏目来信。把这儿当成你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到社区的长者食堂“约饭”、到长者学堂“共学”、相约投身于社区“共建”,成为近来不少鼓楼老人追赶的“新潮流”。为了把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落到实处,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聚焦“办得起、办得好、办得久”,启动关于建设“长者食堂·学堂”的一系列探索。今年,该区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建成72家长者食堂·学堂,实现69个社区全覆盖,惠及全区60岁以上老人达13.5万人。  相似文献   

18.
《半月谈》2005,(6):58-58
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异口同声地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要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在本期来稿中,大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见仁见智。编者认为: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但肯定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的问题,矫生惯养使得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独自面对问题。这应该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面对、勇于负责的精神。对于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走上陪读道路的父母,我们建议您对孩子不要一切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不要让孩子在您的“呵护”下失去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父母甘愿被子女“捆绑”,既有父母对现在社会分层机制不平等的质疑因素在内,也是对不合理社会分层的恐惧所致。“90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几乎成为家庭战争的最大火药桶。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为了将来,他们把自己和孩子“捆绑”了: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没有自己的空闲。(4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学习如此把孩子和父母连接在一  相似文献   

20.
野山 《观察与思考》2006,(20):38-39
<正>孩子未婚同居,父母准备好了吗?刘女士的儿子已成年就业,为了给他多一点空间和自由,刘女士平时很少管他。有一阵子,刘女士和先生发现儿子外宿多日未归,有些衣服也不见了,才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说搬去和女朋友住了。思想传统的刘女士很难接受儿子未婚同居的事实,却不知该如何跟儿子沟通。为此有专家提醒父母,当孩子与异性同居时,不要觉得是世界末日或有辱家风,因为“性=不道德”的时代已经过去,更重要的是提醒孩子应该想清楚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