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炎 《法制博览》2011,(1):70-71
读金庸先生的《鹿鼎记》,看到韦小宝施反间计帮助罗刹公主“篡党夺权”的回目,忍不住就想笑。且不说韦小宝如何如何,毕竟这个小无赖是虚构出来的,单说他的主子们——满洲的那些开国将帅,行军打仗就片刻也离不开《三国演义》。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满洲人却不管这个教条.无论老少,都喜欢拜《三国演义》为老师,种种谋略。莫不出于此书。  相似文献   

2.
陶杰 《南风窗》2010,(9):94-94
<正>我国的文学教育,小说类别首重四大古典:西游水浒、三国红楼。儿童时代,从想象奇幻的西游入门,少年青春期好勇斗狠,每喜爱水浒。毕业后走进社会,踏入官场,算计谋略,勾心斗角,一部三国说尽了中国人社会的办公室政治,胜过哈佛MBA课程。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43-43
俗语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如同说“少儿不宜”、“老人不宜”。《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  相似文献   

4.
鲍鹏山 《法制博览》2011,(10):68-69
鲁智深在渭州一见史进便认作兄弟,在大相国寺菜园一见林冲,林冲也马上要结义鲁智深为兄,《水浒》108人,都好结交异姓兄弟。这和《三国演义》相比,大相径庭大有趣。《三国》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朋友,是兄弟,玩着玩着就成了敌人,成了你死我活的仇人;《水浒》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对头,是仇人,打着打着就成了兄弟,成了肝胆相照的哥们。  相似文献   

5.
《法制博览》2009,(19):64-64
《水浒》中的李逵,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他对宋江可以称得上是赤胆忠心,万苦不辞。他朴直豪爽、嫉恶如仇,同时又莽撞急躁、不讲策略。这是《水浒》作者所赋予他的艺术形象。读者渎后觉得可爱、可笑,有时又觉得可气、可恼。众多《水浒》专家、学者在论及李逵这个人物时,大多认为李逵完全是一个艺术形象,他与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李逵只是姓名相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短语     
周立波:旅游是指从自己活腻了的地方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去。洪晃:西游闹、红楼哭、水浒反、三国杀;西游说明出身不好想成佛是有难度的,红楼说明出身不好想嫁人是有难度的,水  相似文献   

7.
我看《水浒》,评价《水浒》人物,特别佩服的人是金圣叹。但是,偏有一处和金圣叹正相反。金圣叹认为武松是天人,108人中排第一。我是横坚觉得武松不及鲁智深。那是一种直觉,一直说不出二人到底差在哪里。后来终于明白了:鲁智深总是搭救女人,武松总是欺负女人。  相似文献   

8.
袁阔成一辈子说书,短打、袍带、神怪,说了个遍.从北京说到天津、唐山,出关说到东北,又说回到北京.他一辈子求新求变,老说书家没有老说书腔.他父辈、师父都善说短打书,《五女七贞》《三侠五义》“吃”了一辈子.可是袁阔成却动得很少,是敬?是退?反正《水浒》《剑侠图》《金钱镖》《火烧红莲寺》,足能够捞回本钱.  相似文献   

9.
“拗颈”者,对着干也。在30年代,厂州第一公园(今之人民公园)是当时市民的娱乐好去处,里面设有网球场和“讲古台”,每日到此“听古消闲”的群众不下数百人次。“讲古台”由一位晚清秀才潘生主持。他生性诙谐.口齿伶俐,所讲的内容既不是《水浒》《三国》,也不是《聊斋》《封神》,而是自撰自编的“即场讲完”的短篇故事。人们只需交铜仙两毫,即可听至完场,实在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0.
正前言:提起"四大名著",有人常说:"读红楼,要过情关;读水浒,要过利关;读西游,要过欲关;读三国,要过争关。"这反映出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人们对古代"四大名著"价值取向的客观态度。研读好"四大名著",不仅能为我们提供阅读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机会,也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那么,今日"四大名著"说与古代"四大奇书"说是怎样一种关系?古代"四大奇书"之说是"捧"和"骂"出来的吗?为何"四大名著"之说流行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