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国新闻自由与藐视法庭之间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法律承认:新闻是自由的,而且必须是自由的;新闻对法庭的报道和批评是需要的,但是,干涉司法活动的报道是不允许的。换言之,一旦诉讼程序开始,法律就坚持新闻媒体的自由必须向公正审判的公共利益让步的原则。丹宁勋爵说:“媒体在司法活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所谓“告记者热”,尤其是“名人告记者热”成为社会上又一热门话题。社会名流与新闻工作者打官司的消息,几乎是无报不登。于是,‘作者靠名人出名”的议论有之;“名人欠自重”的议论有之……其中最多的要算是“状告记者,记者必败”的议论。因此,在呼吁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保障新闻工作者应享有的权利的同时,目前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法律意识,如何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诉讼的发生等问题,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一、增强侵权后的补救意识──更正与答辩的立法 (一)更正与答辩立法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价值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对“事实”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考查和分析,强调指出“事实”是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从而为“真实是新闻生命”这一基本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还联系法新闻实际,指出法新闻工作者要在尊重法律“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尊重法律“事实”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早在1981年,张友渔同志在答记者问时就提出:“国家立个新闻法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保障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限制、制裁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言论。”由于我国宪法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十分原则,没有具体阐释性的条款说明,在实际工作中难于遵循。多年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都时刻盼望着新闻立法能早日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想着重谈谈我国新闻立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用足法律     
日前,笔者参加了一次厂长、经理“以法治厂”工作经验座谈会。会上,一位厂长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说:“过去,我们一直说要用足政策,在政策这座富‘金矿’中掘金。近年来,我们厂在继续做好用足政策工作的同时,注重开展用足法律的探索,企业专门设立了法律工作室,并聘请一位退休老法律工作者担任顾问。一年下来,他们为企业打赢了三个官司,防范了一起商业欺诈,共减少经济损失近80万元。事实表明,就企业来说,法律也是一个富‘金矿’,而且它的含量比之政策这个‘金矿’还要高。用足法律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似文献   

6.
林蔚文 《中国司法》2001,(10):69-69
不真实报道的法律后果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现实中一些新闻记者对自己传播给受众的信息的可靠性缺乏责任意识,不重视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人们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的今天,这种轻率和随意很容易产生纠纷并影响媒体的信誉。如某电视台记者随警察到酒店查禁卖淫女,把一个正在正当住宿的女青年也拍到镜头中,并以《公安局查禁卖淫女》为题播放,后来引发了一场名誉侵权官司。这样的失误报道是记者或编辑有一点法律责任意识就可以避免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新闻价值自身对新和快的要求使得新闻报道难以杜绝失实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去年三月份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200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也明文规定:“要优化整合行政执法力量,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另外,国发(2002)17号和国办发(2002)56号也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台了具体措施。因此,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可以说是政策法律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关键是要立说立行,积极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对参加江西省“两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说:新闻媒体也是生产力,这个岗位非常光荣。  相似文献   

9.
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迷”案起.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因新闻报道而引起的纠纷和诉讼(俗称“新闻官司”)时有发生。这从一定角度说明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时,应当加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新闻自由、正当的舆论监督与保护他人名誉、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之间的界限与关系,避免造成侵权。  相似文献   

10.
藤田宙靖  肖军 《时代法学》2008,6(5):111-116
一、问题之所在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处分撤销之诉与裁决撤销之诉只限于与该处分或者裁决的撤销有法律上利益者提起。”那么,此处“法律上利益”应该如何理解?对此学说和判例已有了很多的讨论,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在可以称之为通说的,要数最高法院关于“有法律利益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很多老百姓对法律望而生畏,并不是因为不懂法律的道理,而是对卷帙浩繁、生涩拗口的法律条文敬而远之。而一些法律从业者被认为不够专业.也是“栽”在了法条引用上。可以说,法条的引用、检索是法律运用的核心技能。本文就从法条引用和检索两个方面提供一份简明的操作指南。  相似文献   

12.
“拍”     
经过面试、口试和笔试,办公室老张的儿子小张终于从车间调到厂闭路电视台当上了摄影记者。老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几年,单位领导在车间干活的子女一个个儿不是调到机关就是开上了小车。老张的妻子成天埋怨老张没有能耐,苦了孩子。老张只能闷头不语暗自上火。这回儿子争气,也为老张掀掉了压在心里的石头。同事们纷纷提出让老张请客,老张憨笑着说:“好说,好说。”可小张第一条新闻在厂电视台播出后,厂长办公室秘书小李就跑来悄悄地告诉老张,王厂长对小张很不满意,说小张不是“拍”的材料。小张拍的那条新闻是报道一套新上马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规定,对具有下列情况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况之一的;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的。法律还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具有刑诉法第60条2款特殊规定的和无逮捕必要的,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具有刑诉法第15条之一的、第60条2款特殊规定的、证据不足的这三种情况作出不批准逮捕还比较好操作,而对“无逮捕必要”不批准逮捕的尺度就很难把握。本人就对“无逮捕必要”作一点法律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西方的法学家说过“孬法不如无法”。凡是不具有操作性的法条,人们一般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该法律就沦为一种装饰,其权威性必然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5.
陈倩 《中国司法》2012,(8):107-109
新闻侵权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面对日益壮大的新闻媒体愈加“力不从心”,媒体自主性获得“新生”;而在市场经济中,无形的市场力量使媒体重心倾向以“星、性、腥”等“猎奇”内容来获得“注意力经济”。加之新闻时效性、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不自主带入”性,新闻侵权案件日趋增多,媒体败诉率更是高达60%。2003年1月28日,《辽西晚报》在锦州“麻将案”中以“侵害杨某名誉权”为由败诉;2009年12月31日,李庄诉《中国青年报》及其记者名誉侵权一案也以媒体败诉告终。怎样规避新闻侵权?又怎样解除侵权对新闻媒体的困扰?鉴于不同类型新闻有其特殊的报道对象、特殊用语等,本文将从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出发对新闻侵权的潜在性表现作出具体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6.
由司法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申华全国录制新闻协会共同举办的“田出环”全国目8优秀录制新问工作者评选日丽在京周拉(本刊主问刘桂明同志苗上自苦——问者注)。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录制新闻界在全国举办的规使最大、范围员广的一次优秀法制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举办这级评选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员彻中宣团、司法田联合召牙的第四天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们神,征国和麦良一批从事法制新闻报自成绩突出的优秀录制新闻工作者,推动“三五”自洁的宣传报道工作,促进我国法制新闻写业的桑荣发展,为买现伍在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示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条例》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又规定了律师承担法律援助的义务,“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法》第四十二条);“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条例》第六条)。“责任”与“义务”意思相近,通常可以替换使用。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之间的关系?笔者试以抛砖之作,求教于大家,并期待引起社会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谢晖 《法学杂志》2022,43(3):110-131
司法政策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司法政策的探究,既要遵照政策和司法政策的一般理念,也要根据国家实在法有关政策的具体规定,还要沿循既有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实践。司法政策可两分为“法定司法政策”和“依法定司法政策”,两类司法政策的制定主体、内容、效力虽皆不同,但都不影响司法政策对当下目的的关注和追求。我国的政策及司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作为法律要素而存在,相对法律,其具有明显独立性。就司法政策而言,其制定主体多元、法律根据欠缺,因此,在法律上完善司法政策,是保障其在法律原则、规则前提下,实现“具体法治”“效率法治”“实质法治”使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杨涛 《江淮法治》2009,(21):45-45
一些网站在转载这条新闻时,用了诸如“河南拟规定人大常委会有权提案撤职副省长”、“河南规定超五分之一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可提撤副省长”之类的标题,令人瞩目和精神振奋。不过,稍微具备人大知识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标题党”,实际上,这完全是误导,河南省的规定不过是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