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反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它所认定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极端伊斯兰所构成的“伊斯兰威胁”具有多重涵义:它不仅是恐怖主义,而且是可能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这股力量不仅威胁着美国的现实利益如石油安全,而且作为“新布尔什维主义”从根本上威胁着美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全球6G技术竞争已经拉开帷幕。拜登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研发经费、推动产学研合作、打造“民主同盟”等措施,大力发展6G技术;试图实现电子技术领导权、技术标准制定权、遏制竞争对手以及维护供应链安全等目标。然而,美国国内利益矛盾、资金投入与分配不平衡,以及盟国利益分歧等因素均制约着其6G的发展。面对美国的挑战,我国应当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集中资源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专利质量和转化率;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分化瓦解“民主同盟”;利用国际法和发展中国家支持应对美国的技术制裁。  相似文献   

3.
李雪威  王璐 《东北亚论坛》2023,(4):98-112+128
美国国内因素对美国政府实施“印太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美国政府的领导人意象作为核心因素,从国内层次决定着不同时期“印太战略”的推进和调整。以霸权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对外结盟主义和民主价值观为主的美国战略文化作为深层次因素,对“印太战略”的内容和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公众、企业、智库和学者等社会各界对“印太战略”的支持即国家—社会关系是该战略得以持续实施的重要原因。总统共和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和两党制政党制度等国内政治制度作为操作性因素作用于“印太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四个国内因素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陈积敏 《和平与发展》2023,(5):26-51+179-182+173-174
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具有四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即与“印太”地区的长期联系所奠定的历史基础、本国强大综合实力所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印太”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生态所创造的外部条件以及参与并赢得大国竞争经历所积累的丰富战略经验。美国“印太战略”在认知层面、政策层面以及战略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提升了国内两党对“印太”地区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促进了其他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印太”地区的关注与政策跟进。其次,美国“印太战略”的总体政策架构已经形成并日益完善。再次,美国“印太战略”对被其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的中国构成了较大挑战。然而,该战略的推进也面临着六大制约因素。因而,“印太战略”的前景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意志与行动,还取决于其他诸要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内恐怖活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不仅面临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其国内恐怖主义形势也非常严峻。美国国内恐怖主义分为极左型、极右型、本土暴力“圣战”型和特殊利益型四大类别。随着奥巴马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上台及移民、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加之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美国国内意识形态冲突有上升的趋势,且海外反恐活动对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也在上升。草根“圣战”分子在美国国内恐怖主义中的影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6.
当前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吕其昌克林顿自1997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第53届总统,开始他的第二任期以来,内外政策的连续性较强,施政重点仍是国内问题,但已没有第一任期内那种雄心勃勃、志在必得的“变革”气势,亦没有提出新的重大改革方案和新的改革措施,只是重...  相似文献   

7.
新保守主义的产生是冷战时期针对前苏联的威胁和国内“新左派”对美国自由主义文化造成极大冲击的回击。其政策主要是反对扩大政府的权限、主张“小政府”;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法律和秩序,主张政府干预社会生活;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重视市场发挥有效的配置资源的作用。与此相适应,其对外政策主张加强军备和实力,而不是求助于国际制度和道义;反对“集权主义”,反对激进革命,坚定不移地反共;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新保守主义主张扩大国际自由贸易。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当前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思潮中的得势是美国政治思潮钟摆现象向右的又一次回归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研究》2006,(4):51-58
自19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图们江地区的开放开发经过了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国内研究论证阶段;1990年代初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参与论证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具体实施阶段;2005年进入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阶段。2005年以来,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延边州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绩;中朝“路港区”一体化项目有了良好开局;中俄“路港关”一体化项目出现新进展;通钢集团投资开发朝鲜茂山铁矿;“东边道”铁路开工;等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吉林省与延边州在“十一五”期间都制定了重要规划。当前,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在经历反恐战争的美国人继续在忧虑中前行。“9·11”事件五年多来,反恐毫无疑问成为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时至今日,恐怖主义非但没有被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越反越恐”的态势。实际上,反恐战争究竟何去何从一直是美国政界、学者、民众争论的焦点,伊拉克乱局更让布什政府内外交困,美国国内逐步开始反思反恐历程,审视现实。伴随着伊拉克局势呈现“内战化”和美国在伊拉克进退维谷的窘境,要求布什政府重新调整反恐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的反恐政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韩国卢武铉政府提出要做“东北亚均衡者”,引起韩国国内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之所以提出这一言论,韩国政府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因经济快速增长而日益上升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逐渐增强的独立自主意识;韩美关系日渐不和谐,韩美军事同盟分歧日多;同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愿加入美国构筑的对华包围图。韩国这一政策的实质在于平衡美中影响。但由于现阶段韩国仍需要美国对其的军事保护,以及韩国国内反对党的牵制、美国不会轻易放弃韩国这一“桥头堡”等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均衡者”论的滑动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对利比亚采取的干预行动,引起国内较大争议.支持者们对这种“新干预模式”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在争取合作、控制成本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可成为今后美国海外干预行动的“范本”.而批评者们则认为,新政策过度倚重多边合作,“从背后领导”,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干预国际事务意愿减弱,不利于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要认识新干预政策是否、或将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需要对它所面临的国内政策环境有较全面的了解,包括:它引发的争议;争议背后的基本认识分歧;受到的竞选政治影响;有关的民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安倍上台以来,迎合日本国内民粹主义思潮,修正正确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村山讲话”和关于日本对强制慰安妇有责任的“河野讲话”;强化日美同盟的军事职能、安全机制;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扩充军备;积极拉拢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和对日本有战略意义的亚太国家,营造“自由与繁荣之弧”,等等,表明安倍对华采取先包围施压、后改善获利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交流》2004,(1):1-1
刚刚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震惊世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西洋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欧洲”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东局势继续动荡;巴以历经多事之秋;朝鲜核问题举世关注;联合国经受了严峻考验已逐步恢复生机;世界经济步出三年之久的低迷状态,转向复苏。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构成挑战。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 这种挑战,美国国内存在不同观点。冷战后美国对东亚地区主义的态度在经历了较为强硬的抵制 和“仁慈的忽视”两个阶段后,大致正在逐渐从“逆我者亡”的武断做法向“参与塑造,为我所用”策 略转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和奥巴马上台后,由于世界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政策发 生的某些积极转变,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共和国自建立以来,就没有摆脱库尔德问题的困扰。从1925年赛义德领导的库尔德民族武装起义,到1984年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反抗政府以求独立的暴力运动,一直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重新“激活”土耳其库尔德分离分子建立独立国家的热情;从国内的清剿到越境打击库尔德武装分离分子,库尔德问题已经成为土耳其“肌体”上挥之不去的“顽疾”。  相似文献   

16.
付随鑫 《现代国际关系》2023,(9):76-96+148-149
拜登用“拜登经济学”来概括其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将其作为谋求连任的关键口号。拜登经济学具有三大鲜明的特点:为美国经济发展设定清晰的国家目标,大幅度强化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强国内和国际经济政策的整合。拜登经济学明确拒绝了美国过去40年里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范式,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完备且连贯的新经济范式的形态。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断累积的国内矛盾以及美国面临的越来强的国际竞争压力,直接原因是近年来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以及两党在经济政策上的新共识。拜登经济学的许多成果和政策都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它也面临着政治基础薄弱、财政状况恶化、外国反制等挑战。无论新的经济范式最终是否以“拜登经济学”命名,美国的经济治理都不可能回归先前的新自由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朝鲜继续实行“先军政治”,经济上已走出最困难阶段,外交上迫切希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军事上继续加强军队实力和执意发展核武,居民的思想观念出现显著变化;展望2005年,朝鲜将进一步巩固金正日政权,核问题可能加剧经济困难,美国依旧是朝外交工作的核心,军事上时刻做好战争准备。2004年影响半岛局势的悬案问题主要有:朝核问题及六方会谈;南北关系;“脱北者”问题;对朝援助问题。上述悬案问题2005年将依旧影响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2004年,中国政府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发展与韩国的友好关系,同朝鲜则加强两党、两国的高层交往,加强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磋商与合作,经济上对朝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2005年,中国同朝韩两国将会继续按照上述方针政策发展友好关系,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信奉多边主义,重视多边机制的参与和合作;注重“软实力”的运用,致力于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强调接触和对话.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讲求原则和实用主义相结合,从而更加务实。然而,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的调整也是有限的:一是不会改变维护美国“一超独霸”地位的战略目标;二是美国对外战略始终受国内政党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制约;三是面临中期选举,民主党为确保胜选,不能过度调整其内外政策。当前的伊核问题、阿富汗局势、巴以和平进程等已经成为奥巴马政府无法回避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朱锋  周新政 《和平与发展》2012,(3):1-6,73-76
2011年东北亚局势出现了历史性新发展,其中尤以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军事战略”调整全面“转身亚太”;军队转型能全面应对“后后冷战时代”美国军事与防务需要;对来自中国的“威胁评估”重新定位,也是为了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资产(盟友关系)不会流失,还有奥巴马政府出于2012年大选需要而表现出的对华政策强硬。美国“亚太转身”对中国的冲击非常明显,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合作,甚至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潜在对抗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