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说说新年画     
隔山 《党课》2008,(3):105-107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九贴到有……”,一进腊月,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扫房子、糊窗户、杀鸡、炖肉,一天比一天忙活,一天比一天乐呵。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用于新年张贴的绘画样式。腊月二十九贴年画,是中国传统民俗之一。年画的内容多是吉庆有余、五子登科,寓意着贴在墙上的祝愿全都到了,全都有了,所以又叫“贴到有”。传统年画大都采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内容喜庆吉祥,画面线条清晰,色彩鲜明。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2,(1):124-125
农耕社会中,图画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过去老百姓过年少不了要贴年画儿。年画儿年年要换新,是春节喜庆的重要标志。年画的内容主要是“鲤鱼跳龙门”“莲生贵子”“麒麟送子”“年年有余”之类,都是吉祥图。  相似文献   

3.
<正>冬的背影,渐渐模糊。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兔年春节,贵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写春联、拓年画、品美食、购年货、赏民族文化、展非遗风采……处处涌动着浓浓年味。芦笙舞、浪哨歌、踩歌堂、地戏……春节期间,贵州是民族歌舞的天地,到处洋溢诗一般的意境、画一般的色彩。过年,是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祝福。回家,给亲朋好友道一声“平安”,给房前屋后贴“福”,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欢乐、祥和、喜庆的氛围瞬间拉满。  相似文献   

4.
川剧,流行于四川(含今重庆市)境内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安徽徽调等流入四川,流传甚广。至乾隆、嘉庆年间,外来声腔与本土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至道光、咸丰年间,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本土的灯戏融为一体,形成延续至今的“五腔共和”的声腔体制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充分体…  相似文献   

5.
石品 《当代党员》2009,(9):20-20
梁平的“畅通”突围有三大创新:一是找到了一种新模式——BOT;二是在争取这个项目时进行了政策创新——授权;三是在引资时采用了新战术——“合纵连横”,联手忠县,借力领导。  相似文献   

6.
《党史文苑》2010,(3):F0004-F0004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东龙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和清初理学家李大集就是该村人。该村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演傀垒戏、庙会、游神、拔河等,每逢年节,热闹非凡。每年闹元霄时的搬桥梆灯,连续三日;四月初八的庙会,吸引两省四县八方来客;每年的玉皇宫醮会,儒、佛、道三坛同时进行,三教合流,风俗奇特,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灯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汪洋患癌10年之后,重新出山,担任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川剧“总策划”。这位从艺60载、年过七旬的“老顽童”,仍在为川剧的振兴默默地奉献着力量。  相似文献   

8.
墨彩染千秋     
对于年画,绵竹人最初的记忆是儿时看到的每年春节张贴于家家户户门前高大威武的门神。年画,预示着新年的来临。绵竹人旧时习惯称门画为“门神”,“绵竹门神”是年画中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开始“扫年”“打阳尘”。一番洒扫,直到窗明几净,这时候,人们会熬一碗浆糊,在堂屋贴上喜气洋洋的年画,大门口再贴上驱鬼门神和红红火火的春联。霎时间,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这里,我们要特地说一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雅称“楹联”。它起源于桃符,最早书写在桃木板  相似文献   

10.
"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博古斋木刻版川北嘉陵公子看灯戏的《竹枝词》既是灯戏演出盛况的描述,也是对灯戏艺术魅力的称赞.……  相似文献   

11.
一坛傩戏     
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曰:“傩虽古礼而近于戏”;清人杨静亭《都门纪略》谓“戏肇端于傩与歌斯二者之间”。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古老的艺术表现中,那些久远的故事正被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2.
“四面青山下,渝东米粮仓,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说的是农业大县梁平。梁平县农耕条件好,但多年来同重庆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广大农民依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辛勤劳作,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费用大。但自2003年以来,新装备开始挑战旧模式,梁平农民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甜头。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22):F0002-F0002
御河清清、杨柳依依的中国魅力名镇杨柳青,早在明清时期就因漕运的发达而成为沟通南北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的美誉。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是有名的中华民间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4.
“党是一面旗,我是一盏灯,我的责任就是为党旗增辉,做一盏明亮的灯”。在今年“七·一”前夕,听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说的这句话,深受启发和联想。每一位党员,确实应当成为一盏“灯”。一面鲜红的党旗,是由千万盏“灯”映红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灯”的亮度上。取得了党员称号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为“灯”。“灯”有明亮的,有暗淡的,也有失去了光和热的“死灯”。只有明亮的“灯”,才是优秀、合格的共产党员。对暗淡的“灯”,应当加强教育,使其明亮起来。而对于成为腐败分子的“死灯”,则应进行斗争、清理,不要…  相似文献   

15.
<正>“灯坏了,他半夜都会上门来修;生病了,他跑前跑后。”每有访客,76岁的孤寡老人应久昌总会提起一个人;“他帮我们安上灯,晚上也能做作业了。”上小学的刘畅、刘响姐妹俩满脸幸福;“他让我知道了一支电笔的分量不轻,一颗党心的凝聚力有多强。”志愿者唐洁如此感叹……众人口中的“他”,便是钱海军。  相似文献   

16.
钟华 《新湘评论》2013,(5):47-49
2009年,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到隆回县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看了滩头木版年画后,情不自禁地挥毫题下了“隆回民艺浓如酒,滩头年画艳如花”。滩头木版年画主要的传承地在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  相似文献   

17.
正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起源于明末,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共称川北戏曲的三朵奇葩。川北灯戏用劳动人民的道德标准演人间的美丑善恶、喜怒哀乐,大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语言通俗易懂,诙谐风趣,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川北灯戏于明代开始流行于今南充的阆  相似文献   

18.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国家级名录13项。名录中,有传承600余年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海阳大秧歌;产生于乾隆初年距今270多年的胶东大鼓;“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的古老高腔剧种莱州蓝关戏;流传千年、脍炙人口的山海传奇八仙过海传说;构思巧妙、  相似文献   

19.
“年画传习所的建成.让我欣喜万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从艺24年后。我会在家乡带领姐妹们创业;我更没有想到,绵竹年画会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如此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酒中吕布     
侯国平 《当代工人》2011,(15):32-33
吕布行 吕不行 我小时候,最喜欢家里贴的一张年画——三英战吕布。烟熏火燎好几年,都不成样子了,我还不肯撕去,直到破四旧时才和它拜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