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支撑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精神气质,必然根植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相较于西方社会经由中产阶层培育完成的社会结构性完善,进而实现的近现代文明的奠基之路,中国恰恰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结构演化的有机复合。如果说,西方希腊的理性传统、罗马的法治精神、优化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进化相得益彰,催生了西方社会现代化及其精神气质,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造成的中间群体的历史性缺失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急需一个中等收入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群体素养的提高,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健康、高雅的精神气质提供结构性支撑。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对此提供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以"理性"精神为主导,其率先步入现代化也与这种理性精神的普遍贯彻密不可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以"情理"精神尤其是儒家的"血亲情理"为主导。由于两者之间的深度差异和张力冲突,中国社会如何在情理性的文化传统中完成理性化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肯定西方理性精神的现代意义的同时发挥中国情理精神的前现代-后现代意义,我们有必要通过"后儒家"的构想,探讨一条把中国传统的情理价值观加以现代化,以达成两种精神内在统一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与中国传统儒法文化之暗合及分析(一 )西方后现代法文化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学术界将 2 0世纪西方社会称为后现代社会。所谓西方“后现代”法文化是指 2 0世纪前后开始出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法文化的明显变化 ,我国学者一般习惯于用“法的社会化”一词加以表达 ,即由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国内外矛盾加剧 ,资产阶级要求充分利用国家权力 ,以缓和阶级矛盾或加强暴力镇压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进而导致崇尚个人权利的法律精神被社会本位的法所代替 ,法律不仅保护个人权利 ,而且更强调保…  相似文献   

4.
中国刑事诉讼的现状决定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要性,但是这种改革并非简单的移植西方现代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从诉讼文化的角度出发,先明其精神,后健其体魄.而在诉讼文化上,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理念以及建筑在此理念之上的刑事诉讼制度值得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必须考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先进诉讼法律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个人社会身份意识与社会定位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精神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会运转机制的不同决定并反映为作为社会基层的个人社会身份意识和社会定位依据的根本差异。马克思唯物史观从阶级角度对个人身份定位的重新诠释,不仅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的个人定位意识的家族制观念和家族制基础也起着深层的解构作用。中国当代改革开放、计划生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这一总体性工程的继续与深化。只有实现了个人社会定位基础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重建才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梁漱溟先生曾在科学和文化两个基点上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把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视为西方文化的结晶,认为具有普遍的绝对的价值。西方的学术思想与我们截然两样,即所谓"科学的精神",同时西方社会"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中国社会则个性束缚、社会性不发达。这种比较突显了西方文化的某些先进性。因此,要复兴中国文化就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建及中国未来文化的创造,必须是在自作主宰的基础上于学理上、精神上、观念上、思想上将中西方文化精神全盘打通、涵盖融摄,再综合创造。大体上,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建立起自己立根立足的超越理想和理性心灵;明了各种西方文化精神形态赖以成立的共同理念基础;反求诸已以寻找我们欲学习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内在根据以达合内外之道;充量理解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纯粹精神文化、中国社会文化精神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实践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以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以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此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风险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风险社会"的出现正在从制度上和文化上影响和改变着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将矛头指向资本扩张的贪婪本质和割裂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冷冰冰的工具理性。虽然资本逻辑对于中国的影响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非但没能远离风险社会,可能在应对风险社会上还会遇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加艰难的问题。但是,"避风险、求和谐"是中国人数千年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国传统思想中应运而生的除了"爱人"还有"爱自然",注重人文关怀,讲求天人和谐等,由此我们相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治理风险社会、防御现代性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促进社会公正、构建社会和谐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其客观、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应在正确分析和理解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具体行动措施相结合,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相结合,减少甚至消除社会不公现象,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不仅具有物质需求,而且还有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此,应从政府、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农民自身层面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得多。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巨大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现实应用中的巨大成就,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事实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人类社会的不只是福音,还有灾难。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态度的社会性、价值性决定了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变的、多样的,甚至同一时空中产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态度也不一样。当代西方中产阶层的社会态度是一种自我人格异化,其典型的论述当数米尔斯的"渴望中间过程论"、福塞尔的"驼鸟心态论"和贝尔的"人格分裂论"。西方中产阶层社会态度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早期的革命性态度是现代转型的思想引擎;工业化时期的批判性态度是阻扼工业社会腐败的精神力量;而后工业时期的异化态度则是西方社会精神衰变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也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的社会,因此,它必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利益对协调利益关系、加强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的活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忽视人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16.
论突发性危机事件精神救助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精神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突发事件精神救助活动中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通过综合发动与当事人有关的个人、家庭、政府以及社会等不同层面的社会资源,有助于危机事件受害人精神健康的预控、疏导与恢复,有助于公众精神健康的咨询、教育、宣传与沟通,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雷锋精神,实际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首先,现代化需要在广泛社会认同基础上实现社会整合,雷锋公而忘私的崇高品德,正是整合社会以形成强大合力战胜重重困难的宝贵精神资源。其次,现代化需要在良好社会关系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雷锋精神体现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对创造良好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其三,现代化需要社会成员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有序发展和高效运作贡献力量。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反映社会主义高尚的职业伦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效有序推进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需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越疏离 走向和谐——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有文化之维,还有自然与社会之维。自然是人类精神依存的家园,社会是生命获取意义的家园,文化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超越现代性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而走向和谐,是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