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温州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相协调,可持续、高效率”总体思路,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全市新型救助体系框架: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资源进一步优化,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救助亮点进一步呈现,救助成效让更多困难群众分享,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
郑全红 《人民政坛》2013,(11):11-13
社会救助,又被称为社会救济、公共援助、国民扶助等。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个人、家庭、自然、社会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质接济或者服务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社会困难群体摆脱生存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最基本的“兜底线”,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3.
《广东民政》2008,(10):30-31
近年来,仁化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与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打造阳光救助、诚信救助、公平救助,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中央部委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辉南县积极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并不断加以完善,为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新模式。 一是做好基本救助。资助农村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城镇低保对象全部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此基础上,对还存在困难的救助对象,再实施医疗二次救助。将《救助办法》中的病种范围扩大为无病种限制,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2009,(7):29-30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金士军 《中国民政》2009,(12):48-49
浙江省临海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健全机制为关键,以优化整合资源为核心,以创新救助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它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法制化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使社会救助工作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韶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韶关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基本构建起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法律、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经常性社会捐助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内蒙古准格尔旗以日常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门诊救助和医前救助四种方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问题。在具体救助工作中,旗低保办多措并举确保医前救助渠道畅通。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是一张兜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的“安全网”。李克强总理强调,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做好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由于国力所限,我们基本保障的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病、因灾等陷入生活窘境,需要救助。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11.
据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或某一方面处于困难状态的群众,因而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程度直接影响到最困难人群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短讯     
《中国民政》2013,(8):62-64
社会救助和救灾 ★为保障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四川省大英县采取综合救助,齐抓共管,配套服务措施,形成人性化的救助模式,着力构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信息博览     
《政策》2009,(8):61-62
医疗救助新政扩大覆盖简便程序 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不仅要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要对其经相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报销后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  相似文献   

14.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完善、衔接、配套,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的协调发展机制。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远构架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统筹做好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和流浪人员救助,建立健全城乡”分类施保”和临时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韩智勇 《中国民政》2012,(12):54-54
为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基本生活权益,安徽省铜陵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开展“寒冬送温暖”集中救助工作。救助行动以市主干道、广场、汽车站以及人流量较大处为重点地段,并更新救助引导牌内容、增加引导牌数量,在汽车站、火车站等处设立救助引导标识牌,  相似文献   

16.
徐娜 《中国减灾》2005,(3):10-11
2005年救灾救济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在灾害救助方面。一是以落实国家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应急救助工作规程》、《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规程》以及《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救灾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起草《灾民生活救助条例》,规范救灾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救灾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相似文献   

17.
何忠 《广东民政》2011,(10):32-33
社会救助工作承担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是衡量社会建设好坏的最基础工作。为夯实加强社会的建设基础,笔者认为,根据梅州实际,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要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努力建成“一纵三横”社会救助框架,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配套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以来,商都县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围绕解决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医、教等基本生活问题,着力构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而且为贫困地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摸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整体效能取得新突破,较好的发挥了“稳定器”、“安全阀”的作用。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经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完善,社会救助实现了由城区居民为主到城乡救助并举,由原来的社会临救到基本生活的全面保障,由政府单一救助到社会力量整体联动的救助,由单项制度向制度体系方向发展的转变,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仍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